[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泉州台商投资区> 招商投资 > 正文

借力突围聚力发展 企业家“论剑”科技创新

2016-05-11 17:17:23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推动力,政府如何精准施策对于企业固然重要,不过“打铁还需自身硬”,企业经营者只有前瞻谋划,加紧布局,运用新技术,发展新产业,培育新业态,努力在转型升级中突出“重围”,才能真正掌握未来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日前,台商区就为辖区百家企业提供交流平台,邀请优秀科技企业掌舵人和院校专家代表齐聚一堂,分享经验,谋划未来,聚力发展。

科技创新离不开工匠精神

黄文才是泉州精准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他所带领的针织机械制造企业,多年来致力于针织机械零部件研发升级,企业所生产的3D鞋面送纱器在市场上独占鳌头。这次他与福建工程学院建立合作,签订了送纱管自动化生产线的研发与产业化应用项目,该项目完成后对提高加工效率及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送纱管自动化生产技术,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对于新形势下企业该如何突围,黄文才认为将工匠精神融入科技创新当中,才是企业未来能够在市场中站稳脚跟的制胜法宝。他以身上一直携带的某知名品牌钢笔说起,表达了企业专注于本行业,从细节处创新的态度和理念。

“我的这支钢笔已经用了很多年了,它虽然很小,但是却有很多创新点,比如它的材料,是婴幼儿用的材料,没有任何污染,而且是用汽车保险杠同等材料做的,材料强度非常好。另外笔尖是用不锈钢做的,结构是半包结构,这是国内较为罕见的,具有耐磨、防腐蚀、受力面积小的特点,这就是从细节处的创新。”黄文才表示,创新无处不在,也可以从小处着手,主要还是看我们怎么用心去做好产品。他坚信普通的产品做到极致也能创造很多财富。

科技创新少不了工匠精神,黄文才认为长期专注于本行业,并持续在技术方面进行创新,对产品品质精益求精;做强而不急于做大,做百年企业而不急于一时,这就是他所理解的工匠精神。

巧借外力实现创新能力提升

作为2015年度高新技术企业,华南重工凭借创新技术,几年间实现了订单量大幅度增长,企业负责人郭俊阳将其归功于人才支撑以及借“力”发展,而其借的“力”就有落户于台商区的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去年9月,双方签订“平衡重式叉车机械结构优化整体解决方案”合作协议,大幅度提高企业产品质量稳定性与核心竞争力。而接下来双方又将针对油电混合动力叉车项目进行合作,为企业的产品名录上增加新的亮点项目。随着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建设的推进,凭借着国内外高端人才及技术的优势,未来将为台商区更多企业提供巨大的帮助。

“虽然在物流机械以及工程机械研发方面,我们公司有几个单兵作战能力和技术水平强大的工程师,他们的专业水平甚至不亚于国内一些巨头公司里的精英工程师,但是我们还是积极地巧借外力,实现企业的高效发展。”郭俊阳认为,企业应该抢占研发高地,敢于突破行业藩篱,读懂政策,紧跟趋势,才能在行业市场大有作为。为此,华南重工自2011年开始,先后与福建省特种设备检验院、法国国际检验局、中铁装备总公司、福建工程学院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上海一泓车辆研究所等一些单位、科研机构和大型企业在细分领域建立合作关系,助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快速提升。

精准对接 实现共赢

科研项目成果在寻落地企业,企业技术问题在找科研支撑。目前,台商区除了农科所和在建的装备所、特检院外,科研力量比较单薄,需要大力借助外脑来助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快速提升。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科研与合作办公室负责人陈巧平告诉记者,研究所作为国家级的科研机构,针对企业的科技服务,可以说是全方位,不管是项目的合作,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的开发,还是科研、技术人才的培养,都拥有非常大的优势。此外,装备所现有的仪器和装备,也可以为企业的一些产品提供检测试验。

通过政府搭建平台,借力科研结构,实现校企合作,精准对接,显然已经为台商区部分企业带来了新的红利,聚力发展已成为众多科技型企业的选择。今年台商区也将以发展新产业、新技术、新平台、新业态、新模式为抓手,继续优化科技创新生态环境,加快推进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特检院的基建工作,推动企业与其共建实验室、研究中心、服务平台,积极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和培养骨干技术人员等服务,使科技创新企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展现更大作为。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