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岁打工小伙车祸身亡 父母艰难抉择忍痛捐其器官 死去,以另一种方式新生
在红十字会和媒体的见证下,小石的父母签下器官捐献书。 本报讯(记者 陈林森 陈小阳 实习生 王文光 文/图)重度颅脑损伤,撤除呼吸机和药物支持,不出几分钟生命体征便会消失,对于在泉务工的26岁重庆小伙小石(化名)而言,他的生命将因几天前的一场车祸戛然而止。签下器官捐献书可以挽救至少3个人的生命,对于小石的家人来说,这是小石生命的一种延续。昨日,在南安水头一医院,完成了一场感人的器官捐献。 外出上网 小伙车祸身亡 昨日中午,记者在南安市水头镇海都医院的重症病房内见到了小石的父母。这对离异长达10年之久的夫妻,因为孩子的身后事,重又身处同一屋檐下。张芳坐在小石静静躺着的病床前,双眼凝视儿子,手不知所措地揪着衣角。 30多个小时没合过眼的她早已哭干了泪水。她告诉记者,儿子跟随自己一道来泉务工,在南安生活了近10年。5月7日晚上9点多,下班后她给儿子买了爱吃的菠萝。吃过水果后,儿子告诉她要出去上一会儿网。然而,凌晨0点左右,她等来的却是儿子和工友骑摩托车出了车祸的消息。家人火速赶往医院,被告知小石已经脑死亡。 艰难抉择 家人捐出器官 当医生告诉家属救治的希望渺茫,家人是否希望小石以另一种方式活着——捐献器官时,被厄运突袭的一家人一时间接受不了这个事实,也难以理解这种新生。几经思想斗争,在捐与不捐的艰难抉择下,全家人最终做出了捐献器官的决定。 “孩子很听话,来泉州快10年,再大的困难他都会和我一起挺过去,我相信儿子在天之灵会知道妈妈的心情。”病床前,张芳缓缓掏出手机,抖着手为亲爱的儿子定格下人生最后一张照片。
张芳为儿子拍下最后一张照片 短短8天 涌现4例捐赠 昨天下午,在南安市红十字会和媒体的见证下,小石的父母按照有关程序正式签下人体器官捐献书。傍晚时分,从福州奔赴而来的福建省OPO组织(人体器官获取组织)的医生为小石实施了手术,取出其所捐献的肝脏和肾脏,并迅速送往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在国家卫计委的器官分配平台上进行器官匹配。 南安市红十字会副会长陈振华和吴文明表示,至少有3名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将因为小石一家的善举而重获生的希望,“小石也成为自去年以来南安市涌现出的第3例人体器官捐献者。” 记者从泉州市红十字会获悉,进入5月份以来,从5月2日至9日短短的8天时间里,泉州市就实现了4例器官捐献,是今年以来人体器官捐献增长最密集的时期。除了南安这例,5月2日和6日,石狮市红十字会各完成1例器官无偿捐献,所捐献出来的器官分别有望救助4人和3人;4日,晋江市红十字会实现1例器官捐献,这也是晋江继去年取得首例突破之后的第2例器官无偿捐献。 相关新闻 奔走在生死之间的 器官捐献协调员 在签写器官捐献书的现场,一名温婉的工作人员细心地指导小石父母签名盖章,并不厌其烦地解释种种疑问。这样的解释,她已做了成千上万次。这位名叫罗芳的工作人员是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泌尿外科的护士长,她的另一重身份却鲜为人知——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这是一份奔走在生死之间的志愿工作。 小石出事后的第二天是5月8日,罗芳来不及和孩子过母亲节,便匆匆从福州赶到南安,为小石捐献器官一事奔走协调。她介绍,协调员不同于普通志愿者,它需要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并考取资格证,才能执证“上岗”。 “协调员的工作不是去说服劝捐,而是协助捐献者家属完成捐献的流程。”受制于中国传统思想观念上的牵绊,罗芳往往还要经受一些家属的言语伤害甚至肢体冲突。每当圆满地帮助家属完成捐献,看到苦苦等待救治的患者重获生的希望,“所有的委屈辛苦都是值得的。” 罗芳告诉记者,目前全国等待移植的患者和器官捐献者的比例约30∶1,情况堪忧。不过有数据显示,我省人体器官捐献2011年有2例,到2015年全年已有39例。今年以来,加上南安这1例,已实现了13例器官捐献。这也表明国民的观念正在突破,越来越多的人认同并乐于以器官捐献的方式让生命延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