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坂上塘雕艺街(资料图片)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成为全国热词,泉州各界同样对此展开了热烈讨论。 在泉州,诸多工艺美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绝技代代相传,不断创新,成为闽南文化的瑰宝,木雕、石雕、陶瓷等传统工艺从小工艺成长为大产业。当前,重提工匠精神,无疑具有重要时代意义,在这种大背景下,如何破解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使产业发展与工匠精神携手共进,成为业界人士探讨的话题。 今年年初召开的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上提出,为了发现和弘扬中国的手工精神,文化部启动制定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促进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现代设计走进传统工艺,促进传统工艺提高品质、形成品牌、走进生活、增加就业。围绕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制订,文化部将着重开展人才培训、企业发展、商业网站建设等三项扶持措施。 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也大力推动传统手工业的保护与传承。不久前,省主要领导到泉州调研时指出,希望包括张坂木雕在内的传统文化之树在新时期焕发出勃勃生机。加之工匠精神的倡导、“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实施和泉州大力推进“东亚文化之都”建设等各种有利因素汇集,张坂雕艺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文化是社会发展的印记,也是城市品牌的标签。张坂雕艺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历史文化价值无可替代,同时它的商业价值也具有广阔的前景。有学者指出,在当代审美视野下,民间手工艺再度备受关注,传统手工艺重新焕发出新的市场活力,传统手工艺背后的文化价值被重新审视。“传统工艺的手作之美慢慢形成一种美丽的竞争力,超越工艺品本身,形成一座城市的竞争力。”张坂雕艺便是台商投资区的一张文化名片。 “传统文化以承人文复兴为要,手工产业以民安居乐业为本。”张坂雕艺既是文化产业也是民生产业。据了解,目前张坂雕艺产业涵盖宗教佛像、红木家具、园林建筑、室内装饰、旅游工艺等五大系列200多个品种,创造出集艺术观赏、珍藏、实用价值为一体的传统工艺品,产品销往12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业人员3万多人,年产值10亿多元。 当前,经济新常态下,张坂雕艺的发展遇到一些挫折,徘徊在十字路口,而其中摆在张坂雕艺产业面前一大困境是用地问题。此时政府相关部门如何采取措施,大力扶持,解雕艺企业于彷徨之中,救产业于危难之时,提振行业信心,让行业于逆境中站稳脚跟,做大做强显得至关重要。 张坂雕艺产业的兴起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初,作为台湾佛像产业转移之地,彼时张坂凭借精湛传统木雕工艺,承接台湾订单加工,加工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据调查,张坂木雕从业人员多是本地农民,利用农村土地自建民房用于木雕生产加工,有的加工厂发展比较快,就向周边村民租借房屋进行生产,在产业集中的上塘、后仑、玉园等村,家家户户都在家里进行木雕生产。 如今20多年过去了,张坂雕艺产业发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业人员达到3万余人,从原来的加工型转变为自产自销型,市场也进一步扩大,由原来的出口外销转变为内外销并重,不少企业逐步发展壮大起来,形成一定规模,企业架构和管理逐渐向现代企业靠拢。 “相比于国内木雕产业的同行,比如东阳木雕、莆田木雕,在技艺上大家都各有所长,不相上下。但是从企业硬件上看,我们缺乏现代化的厂房,没有制作大型佛像的施工场地,没有大的空间作为佛像特别是大型佛像的展示厅。”张坂雕艺协会的有关负责人表示,用地的受限,阻碍了行业的发展。 张坂木雕传承千年,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其佛像造像在海内外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很多地方都有张坂木雕的杰作。然而,在全球化时代,张坂木雕如今依然停留在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模式和生存状态,影响了张坂雕艺的市场竞争力。张坂雕艺界人士呼吁,及早规划产业园用地,及时开发建设,满足企业用地需求,已成为张坂雕艺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本报记者 陈桂生 郭慧杰 |
- 2016-01-13张坂雕艺协会举行年会 今年将加强两岸雕艺交流
- 2015-12-23台湾创客移师泉州台商投资区张坂镇 研发雕艺原料
- 2015-11-19泉台两岸职工切磋雕艺技能 谋求行业发展突破
- 2015-11-09西班牙著名当代艺术家斯托弗·戈勃朗在惠安举行作品展
- 2015-10-21第十届厦门佛事展览会举行 泉州台商投资区20多家雕艺企业参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