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娃娃”陈亚敏在志愿者的帮助下,通过手机和电脑了解外面的世界。 本报讯(记者 吴志明 实习生 余艺虹 陈小阳 文/图)每年2月的最后一天是国际罕见病日,在我们的身边,也有部分人患有罕见病。那么,什么是罕见病?哪些病属于罕见病?罕见病患者的处境如何呢?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并探访了几位罕见病患者。 少女成瓷娃娃 身材矮易骨折 在安溪湖头镇汤头村,今年20岁的陈亚敏先天患有成骨不全症,民间俗称瓷娃娃。她身高只有70厘米,体重20斤,双手和双脚都已严重变形扭曲,细小犹如婴儿的手脚,一旦摔倒,很有可能就骨折。尽管如此,她乐观开朗,曾经最大的愿望是拥有一台电脑,了解外面精彩的世界。2012年,本报对此事进行了报道,相关部门和爱心人士帮她实现了愿望,送去电脑、手机,并为她举行大型募捐活动。目前,她通过电脑、手机给自己的人生打开了另一扇门。
渐冻人林良海全身只有眼珠子可以动 男子患渐冻症 仅靠转眼打字 安溪湖头镇48岁的林良海曾是一名教师,2012年年底开始觉得右脚无力,辗转几家医院后,被确诊为“运动神经元病”,俗称渐冻症。2013年,他离开坚守了23年的讲台。如今他全身僵硬,只有眼珠子可以动,顽强的他通过转动眼珠子,使用特殊设备打字,在网上发帖鼓励病友。去年年底,本报关注了此事,读者们在同情的同时,也被他的精神所深深触动。 而安溪凤城镇上山村47岁的潘琼艳,2012年4月份开始觉得手无力,最后同样被确诊为渐冻症。 全国患者千万 多属基因缺陷 瓷娃娃、渐冻人……他们背后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罕见病患者。罕见病是指流行率很低、很少见的疾病,一般为慢性、严重性疾病,常危及生命,目前确认的罕见病已超过7000种,约占人类疾病的10%,大多是由于先天性基因缺陷导致的遗传代谢疾病,国内常见的罕见病有40多种,包括渐冻症、重症肌无力、青少年帕金森病、血友病、多发性硬化病、肺淋巴管肌瘤病、成骨不全症等。 据福医大附属二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王医生介绍,每10万个人中,约有3到7人患有渐冻症,其特征是脑和脊髓中的运动神经细胞的退化,表现为肌肉逐渐无力以至瘫痪,说话、吞咽和呼吸功能减退,直至呼吸衰竭而死亡。由于感觉神经并未受到侵犯,它并不影响患者的智力、记忆或感觉。这种病的病因至今不明确,目前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从出现症状开始,平均存活3年—5年。 而陈亚敏所患的成骨不全症是一种显性遗传的疼痛疾病,发病概率在1/10000到1/15000左右,中国约有10万患者,70%以上为残疾人。该疾病普遍表现为骨脆弱和骨畸形,严重者轻轻一个拥抱也会导致其骨折,如不及时治疗将终生残疾,尚无治愈方法。 据估计,我国各类罕见病患者超过1000万人。由于罕见病发病率不高,关注不多,因此,泉州目前到底有多少患者,相关部门暂无统计数据。 常被误诊漏诊 加强出生筛查 北京瓷娃娃罕见病关爱中心工作人员张先生介绍,罕见病群体面临着极其困难的处境:因为罕见,患者在就医时常被误诊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即使病情被确诊,因治疗该病的医院、医生、医药等资源十分有限,对很多贫困家庭来说,求医也很困难。大多数罕见病都无法医治,只能通过服药延缓发病、维持生命,这些药物常被称为“孤儿药”。因为市场需求少、研发成本高,药企缺乏研发的积极性,目前我国的罕见病患者用药多依赖昂贵的进口药。 他表示,罕见病对患者家庭的打击是巨大的,患者与家属承受着无尽的生理、心理折磨和巨额的求医费用支出。要尽量降低这种伤害,需要树立多重制度上的保障,从婴儿出生后,就要加强对新生儿疾病的筛查。我国目前对罕见病尚未有明确的定义和相关法律。就短期目标而言,普及罕见病相关知识,加强对基层医务工作者的培训和医疗团队建设,让前来就医的罕见病患者不再受误诊、漏诊、无处确诊之痛,是当务之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