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城金山社区一些爱好南音的老人们,每周自发聚集在彭玉华老人家中吹拉弹唱,“抱团”休闲,老有所乐。 近年来,泉州市积极拓展多元化的养老模式,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养儿”才能“防老”。但近年来,不少人由于工作、生活等问题,迫不得已无法时常陪伴在父母身边,乡村、社区里的“空巢老人”逐渐多了起来。这时,很多老年人开始了一种新的养老模式——抱团养老。他们或是老同事、老同学,或同住一个村庄、社区,自发“抱团”生活、休闲,互帮互助,变被动为主动,不仅子女不在身侧的孤独感有所排解,也能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记者近日走访泉州市一些社区、乡村发现,抱团养老已成为泉州市不少“空巢老人”自发的选择。 □记者 陈灵 王丽虹 实习生 庄哲毅 文/图 故事篇 抱团生活 带食材一起做饭 共度日常生活 24日清晨,83岁的张秀平被一阵敲门声吵醒。她知道是老伙伴来敲门,但有些感冒的她没有起床,敲门声便停止了。过了一会,她又听到一阵不同风格的敲门声。看一看时钟,她起床应门。原来,几乎每天早上,同住在市区金山社区的老伙伴们都会自带干粮到她家吃早饭。“他们会带炸肉、糕饼之类的,再到我家煮粥。偶尔也换口味,比如元宵节,大家带元宵圆来煮。”她说。 张秀平的家在金山社区北区,房子还带着个小院子。24日下午,记者一进她家门,便见到4位老人围坐一起打桥牌正酣,她则在一旁观战。5位老人年纪最大的87岁,最小也有74岁,都是金山社区居民,其中有3位是独居老人,张秀平是其中之一,她说:“我有两儿一女,只有二儿子住金山社区南区,离我最近,每天中午来和我一起吃午饭。” 十多年来,张秀平的家成了老伙伴们的大本营。早餐过后,大家各忙各的,下午又聚在一起,打牌、唱南音。每周,他们至少“加菜”(聚餐)一次。“他们各自带菜到我家做,屋里坐不下,就在院子里摆上桌子。”到了晚上,他们结伴到社区广场跳广场舞,一天过得热闹又充实。 因为大家每天聚在一起,哪天发现谁缺席,都特别着急,一定会找。打桥牌的林阿婆说,有一回,她到超市买东西忘带手机,等她回家经过菜市场时,就有人告诉她老伙伴们都在找她。那天,张秀平等人急得甚至跑到林阿婆儿子所在的银行去询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