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文化扎根校园 传统民俗薪火相传
泉州二实小的孩子们学习传统花灯的制作
核心提示
央视春晚和央视元宵晚会在泉州设立分会场,除了泉州有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和两岸一家亲的特色,还因为泉州有独特的闽南文化。春晚当天,泉州19支民俗队伍带着拍胸舞、火鼎公婆、龙阁阵、跳火群等16种民俗节目亮相,为观众展现出最原汁原味的闽南风情;在央视2016年元宵晚会上,高甲戏、掌中木偶、数宫灯等闽南传统民俗登场,再次刮起一阵闽南文化风。
记者注意到,在这些民俗队伍中,不乏活泼可爱的小朋友。据悉,他们能如此娴熟地演绎闽南民俗,是因为闽南文化扎根校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在校园里非常普遍。
□本报记者 黄雅珊 曾聪虹 /文 林劲峰/图
校园掀起学习闽南文化热潮
泉州市是闽南文化的主要发祥地、核心区和闽南文化遗产的富集区,拥有深远的历史渊源和丰厚的文化底蕴。象征一个族群灵魂和身份的地方特色文化必须得到传承与发展,在多方重视和推动下,近年来,学习闽南文化在泉州的中小学、幼儿园掀起。“闽南文化进校园,主要是‘四南’,即闽南童谣、南音、南戏、南拳,还有一些地方特色文化。”市教育局体卫科黄庆坤科长表示。几年来,泉州把南音等闽南文化的教学引进中小学课堂,大力实施“闽南文化进校园”活动。
记者了解到,多姿多彩的闽南文化已经成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市各个学校结合自身实际,或探索出各具特色的闽南文化课程,或在各门学科中渗透闽南文化教学,或采用兴趣小组、集体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增长知识的同时,弘扬、传承闽南文化。
在市区通政小学,木偶表演艺术家进校园授课。
课堂内南音北管 “姊妹花开”
在泉州的中小学校园内,时常可闻丝竹之音,南音、北管陆续进入学生的视野。早在1990年,我市就将南音教学正式引进中小学课堂,相关部门合编教材《泉州南音基础教程》,将南音曲谱“翻译”成简谱和五线谱,方便教学。一年一度的中小学生南音演唱演奏比赛,成为检验南音教学的一面镜子。
培元中学面向全市招收初中艺术特长生,组建南音演唱团,从泉州南音乐团、泉州民乐乐团聘请老师开课,并编写南音校本教材《南音省南国》,在初中开设南音音乐课,高中设南音欣赏课,培养南音演唱、演奏人才。该校是世界南音联谊会唯一的中小学会员单位,在每年组织的世界南音大会唱,该校都会派人参加。去年,该校参加全国第六届少儿曲艺大赛,南音表演获得金奖。多年来,该校多次组织学生参加海外演出。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姜昆曾给该校题词,“传承文化精粹 功德千古流芳”。
在西隅中心小学,南音苗子也茁壮成长。该校在全市小学范围内率先成立“南音兴趣小组”,后来又相继成立“南音实验班”和西隅南音艺术团。南音作为校本课程,实验班每周都有两节南音课,同时穿插着传统的音乐课教学。
与南音并称为“姐妹花”的北管,也进入了泉港学校的课堂。泉港庄重文实验小学将北管作为校本课程,邀请民间北管老艺人、音乐教师进行授课,全校学生都学习演奏北管。
泉州地方戏曲受学生追捧
拔跟鞋、耸肩、裁拳、云手、花婆丑、公子丑……在晋江青阳街道象山小学每周三、周五的大课间操活动中,学生们把一套“象山高甲操”做得有板有眼、生动有趣。
原来,学校所在的象山社区,自古就有唱高甲戏的习俗,当地至今还有多个高甲戏剧团,学生耳濡目染,对于高甲戏已非常熟悉。该校将高甲戏带进课堂,十多年来,学校先后添置了大量戏服、道具,一套完整的民乐器材,建设了一间富有戏曲艺术特色的“艺馨苑”。
除了高甲戏,梨园戏也被引入课堂。泉州师院丰泽附小编写了一套《海丝泉州》的教材,曲艺文化作为其中的一本教材,内含传统戏剧、民间音乐、地方舞蹈等,五年级学生每周上一节课,了解各种泉州地方戏曲文化。
刺桐幼儿园把木偶作为园本课程,教孩子一起制作木偶,看木偶表演,在有趣的形式中传承木偶文化。
拍胸舞五祖拳风靡校园
头戴草箍、上身裸露、赤足的小学生跳起了古朴诙谐的“拍胸舞”,这场景出现在丰泽区第二中心小学。这些学生来自三年级至六年级,该校从2011年起把拍胸舞引入课堂,在提高学生艺术素养的同时传承闽南文化。
“霍霍霍!”在鲤城实验小学操场上,四年级学生把一套五祖拳使得虎虎生风。擒手、抱排、掀手……学生学得饶有兴致,打得像模像样。该校把五祖拳作为校本课程,利用体育课、课间操的时间让学生练习。为传承南拳,市教育局与市武术协会编了一套课间武术操,先在鲤城实小、泉州三中进行试点,之后拟在全市推广。
不只是五祖拳进课堂,白鹤拳也风靡永春各中小学。永春华侨中学、永春县实验小学编写了白鹤拳校本教材,制定授课计划,旨在让永春白鹤拳进一步发扬光大,不但在学校内普及,也成为学校师生强身健体的锻炼项目。目前,白鹤拳进校园的活动已经在永春县各学校铺开,作为课间操的内容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