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农历腊月廿八 ■民俗:炊糕、炊 、炊菜包
●许月才 泉州历史文化中心理事 腊月廿六、廿七准备过年要吃的肉类,到了廿八这天,就该准备面食了。以前没有方便的发酵粉,普通的面放久了又容易坏,只有发面放得久,于是大家习惯在廿八这一天发面,做好的面点足够正月食用。据悉,民间讲究初一到初五期间不能动火蒸面点、炒菜,因为声音听起来像吵架,为了家庭的和谐美满,大家就在年前把年后的食品准备好。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碗糕、馒头到处买得到,但泉州不少家庭还是习惯自己动手做,增加过年的喜庆,也借“八”和“发”的谐音,图个好兆头。 □早报记者 郭晓冰 年俗:炊糕炊粿炊菜包 做衫做裤做年兜 关于腊月廿八的民谚,有“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和“腊月二十八,把面发”等。“贴花花”指的是贴春联,但是闽南这边大多习惯在忙完所有事情,停下手以后再贴春联,没有特别讲究在廿八这一天。“打糕蒸馍”就是我们闽南话的炊糕炊粿。 在计划经济年代,糖限量供应,多数人家只做碗糕,甜糕和甜质的米龟较少。普通家庭还会做菜粿和菜包。菜粿又称菜头糕,以白萝卜为原料,与现在常见的油炸菜粿不同,那时只能是蒸熟就好,味道不及油炸的好吃。菜包的馅是晒干的条丝状白萝卜、几颗炸花生和炸过油的猪肥肉丝,这个工程可大了:白萝卜要提前一个月备好,切、礤(cǎ,礤床即把瓜、萝卜等擦成丝的器具)成丝,待到刮北风时,挑到家附近的防洪堤晒干,早晨晒,傍晚收,一天晒不干,隔天还要来。 因为那时一般只做碗糕、菜粿和菜包,闽南有一句俗话叫“炊糕炊粿炊菜包,做衫做裤做年兜(闽南语)”。除了蒸糕粿,新衣服也该准备了,这句俗语念出来,就能想起以前那浓得散不开的年味。 回忆:全家老少齐动手 其乐融融过大年 现在过年似乎只是大人的事情,孩子除了放假没有什么感觉。以前过年时,尤其是腊月廿八这一天,孩子要帮大人准备材料做糕粿。到了晚上,不管多晚,一定要等到热腾腾的糕粿出锅,甜甜地吃上一个两个才肯去睡觉。 帮助大人准备材料其实也是乡味、年味,制做菜粿时用来垫蒸笼底的粿叶、蒸菜包用的龙眼树叶等都是孩子采摘的,蒸完糕粿,孩子们再把炊具等挑到溪、井边去清洗。现在物质生活丰富,除了缺少年味,孩子们难以再体会这种劳动的乐趣。 蒸糕粿让人印象深刻,因为这是一个全家老少齐动手的过程。做碗糕用的晚米,做菜粿用的春米,做菜包、米龟仔、甜粿和元宵丸用的糯米都要一一舂过,加工成米粞。闽南家庭常用的加工工具有磨盘、手臼和脚臼三种,在我印象中,孩子们帮忙使劲抬起石臼,引嬷再赶紧用铲子将米翻个面,继续舂,一家人和乐融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