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飞跃 专访80后导演
东南网11月2日讯(海峡都市报闽南版记者 陈建辉 陈紫玄 文/图)你知道下到地下650米的滋味吗?16年的煤矿工老井带上头盔,站进罐里,一点点下降,看着天空的亮光变暗变弱变小,老井说“那是一种下地狱的心情”。昨天下午2时30分,在晋江,200人的影院座无虚席,纪录片《我的诗篇》一幕一幕令人触动。
104分钟的纪录片,对准城市快速发展背景下底层打工者的真实生活,这些人物的命运与诗歌,交织成“中国制造”背后的故事。由财经作家吴晓波担任总策划,吴飞跃、秦晓宇执导。
导演吴飞跃是一名出生在晋江龙湖的80后小伙,从晋江一中的学生,到上海交大学子,到10年财经记者,到纪录片导演。“我30岁之前的命运都是随意安排的。”昨天上午,吴飞跃飞抵家乡晋江,海都记者对他进行了面对面专访,聊聊这部纪录片。
【关乎时代】
“他们白天做工晚上写诗”
记者:和这群写诗工人是如何相遇的?
吴飞跃:发现写诗工人这个群体,也是一个偶然。2013年第44届鹿特丹国际诗歌节,搭档导演秦晓宇做了一个子活动——国际华文诗歌奖,有一个为富士康工厂安装防跳网的工人,叫郭金牛,写了一首诗叫《纸上还乡》,打动了评委和媒体。好友吴晓波知道后跟我分享,深入了解后,我们发现这样一个特殊群体:会写诗的工人。这样的人还不少,在全国3.1亿工人中,写诗工人有1万多人。当一首首工人诗歌跳入眼帘,那么强的文字穿透力,我们内心被震撼,于是想为这个群体做点事。
我们将镜头对准叉车工、爆破工、制衣厂女工、煤矿工人、充绒工等6人。他们白天做工,晚上用诗抒写劳动,吟咏爱情,抒发悲欣。他们命运与诗,交织成“中国制造”背后的故事,他们的坚强品质,在这个浮躁时代弥足珍贵。这是一个可以讲给全世界去听的故事。
“再低微的骨头里也有江河”
选取人物的背后有没有不为人知的故事?
改革开放30年的成果,好像都落在企业家和企业身上,而你每次经过工厂、车间时,看到一颗颗脑袋是背着你的,他们在那忙碌着,你可能就匆匆走过去了,也可能从未看清他们的面孔。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腾飞,我们享有人口红利。然而,回头想一想,对于这么一个庞大人群,我们并没有好好地关注过,哪怕有也是被代言、被表达,很少他们主动表达的声音。
吴晓波曾说,诗歌是历史的一根线头,用记录历史的传统方式来展现工人诗歌,我们能更清晰地看到历史的另一面,就像工人陈年喜说的“再低微的骨头里也有江河”。
实际上,当初拍了10多人,最终选了6个各具代表性的典型人物,从60后到90后都有。印象深刻的是,写诗歌《吊带裙》的制衣厂女工邬霞,她是底层的一颗珍珠,也是影片中唯一的女主角,她让我们在影片中看到了一些亮色。
还有爆破工陈年喜,他总在荒无人烟的深山和矿底,基本无法上网,平时拿手机,想到什么就写一点,等有信号了再发网上。我们很难联系他。找他过程颇费周折,后来秦晓宇冲过去找他,随后的矿下拍摄也碰到诸多困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