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姐写泉州火了 东南网8月6日讯(海峡都市报闽南版记者 曾小琴 龚长旺/制图)“东湖公园的鸡蛋花,我想死后埋在一棵高大的花树下,这个树就可以,鲜艳还有香气。” “说实话,在图片上看到泉州开元寺的宝贝——东西塔的时候,只觉得黑黑的,旧旧,并无感觉。但是,当东西塔一下子就在眼前的时候,我惊叹……手很小心和有点颤抖地摸上去的时候,温热的人物画像直接进入你的心里,不是触电,就是你感觉和遥远的时间隧道连接在一起了。” “有泉州朋友对我说,你看我们泉州是不是个石头城,所有的古迹都在石头上承载……我这个认识闽南文化不久的人,看到的不是石头,而是被太阳晒得温温石头后面的闽南人的灵魂。” 昨日,微博长篇博文《再试着写写泉州》火了,网友惊叹它竟出自一位东北大姐之手。有网友赞其“写出了历史与现实相互激荡交融的纤巧美文”、“把泉州写得让没去过的人不由得产生了向往之情”。 “我就是想要大家看到文字后面的感情。”虽然已经回家3天,但说起此前10天的泉州文化之旅,吉林人王女士在电话中仍激动不已。低调的王女士,更喜欢大家叫她的网名李楚媛,这个名字是多年前她在《资治通鉴》里看到的,主人是一位品德很好的公主,她一下子就中意上了。就如同4年前,因为小儿子来泉州读大学,她匆匆一瞥,就喜欢上了泉州。 初遇泉州 她被闽南文化吸引 47岁的王女士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目前在吉林松原市一家企业从事资料管理工作,平时喜好看书,写写文章。 她和泉州结缘是那么的偶然。她有一对双胞胎儿子,4年前,大儿子去了桂林读书,小儿子到泉州师院就读。送两个孩子上大学时,她第一次到了桂林和泉州。两座城市,给她的感觉完全不同。 一开始,她根本不知道泉州这个地方,甚至把泉州地名想象成西北沙漠,还不断找人问,闽南文化是什么。 第一次来泉州,她去了清源山,拜访了老君岩,还参观了闽台缘博物馆、泉州海外交通馆、惠安崇武古城等泉州代表性景点。当她站在老君岩前面时,竟吃惊于这个造像表情的沧桑。她有些不相信,宋代的造像能这么完整地保存在这里。周围环境很安静,当地的一家人,幼童在草边玩耍,大人躺在树间网状床上看书,那种恬淡的表情很让她难忘。 匆匆一瞥,她忍不住被泉州的闽南文化深深吸引。有那么一刻,她突然觉得很难过,“早在宋朝,泉州就有东方第一大港的雅称,而我竟然不知道”。 研究泉州 和文化名人、微博达人做朋友 回去之后,她开始研究泉州,看了几本关于泉州的书,也看了大量关于泉州的视频。其实,自己在泉州才呆了不过几天,为何如此心心念念,她也说不清。“也许,这就是泉州的魅力吧。”电话那头,王女士笑着说道。 她一直想写篇文章,却迟迟没有动笔。一年后,她才在博客上写下了《试着写写泉州》一文。文章里,她还是很迷茫:“当你喜欢上一个城市的时候,如同天空中飘动的云,你只是看着,不知道如何写出那种情景”。 因为这样的迷茫,她开始有意识地接触一些泉州人,关注一些泉州文人的微博。梨园戏编剧王仁杰便是她的泉州博友之一。她常在微博上向王仁杰请教,看他的梨园戏文章。王仁杰还邮寄了不少有关泉州文化方面的书籍。 泉州人的热情,也让她对泉州特别着迷。从未见面的陌生人,对她们一家人的热情款待,更让她直呼这座城市的温暖。80岁微博达人杨保廷,就是王女士眼中的热情泉州人。 他们也是在微博上认识的。王女士第一次来泉州,杨保廷就邀请他们到自己家里做客,还给她儿子送上演唱会门票。这位东北大姐感叹泉州人的热情、好客及包容之心。在她看来,豪爽的泉州人,让这城市文化更添魅力。 再来泉州 偶遇文庙听南音 听到快哭了 今年7月23日,王女士再次来泉。第二次叩开泉州的门,她是有备而来,虽然做了不少功课,却还是有些忐忑:“泉州的文化很厚,厚到我可能学不会”。 两天后她发了两条微博,第一条只有短短几个字:“偶遇文庙听南音,快听哭”。 第二条详细说了这次偶遇:“今天偶然在文庙边上听了南音。很难相信在热闹的街边,有一个安静的地方,大家都沉醉在婉转也带着哀怨的音色里。那种声音好像来自遥远空旷的地方,一点点渗入你的脑海里,有想默默流泪的冲动。每首词都有遥望夫君,孤雁分开的愁肠,好像宋词。我想这能代表文化之都的魅力,你在街角就可以听到古音。” 她还特地拜访了至今仍保持原汁原味的西街,走街串巷寻找泉州的古迹,看看屋梁上雕龙画凤感,燕尾脊高高翘起,由衷感叹“大拆大建的中国,还能保存如此原味的地方,泉州真的很难得”,“泉州是一座可以停留的城市”。 8月2日,她恋恋不舍地离开泉州,搭乘从厦门发来的火车回长春,车上的人抱怨厦门人太多了,不好玩。她又忍不住插嘴:“你们去泉州啊,泉州多好啊”。“可惜,她们没表情,她们不知道泉州。”说着这些,她有些落寞。回家后,她写下《再试着写写泉州》,就是希望这座城市能吸引更多人来。 情定泉州 鼓励双胞胎儿子来泉工作 要全家移居 因为喜欢泉州的文化,今年两个儿子临毕业时,家里开了一次家庭会议。最终商量的结果是,小儿子留在泉州,在桂林读书的大儿子也来泉州工作。“一来,这里文化底蕴深厚,经济发达机会也多;二来,两兄弟在一起,彼此有个照应。”王女士说道。 其实,留在泉州,两个儿子早已心照不宣。每次放假回家,妈妈都会跟他们讲述泉州的好。小儿子李盛然,平时周末一有时间,也会去泉州的各大景点、各个寺庙走走,并慢慢融入到这座城市。 李盛然说,泉州饮食比较符合大众口味,又有众多的地方小吃,味道不辣不咸不甜。气候温润,不冷不热,他早已习惯这里的生活。而且,他知道母亲很喜欢泉州,自己留在这边,以后有机会也可把母亲接到这边生活。 两个儿子选择留在泉州,王女士是一百个乐意,也极力推荐。“闽南的灵魂和根是在泉州,老巷里,传统中。”希望,闽南人爱拼能吃苦奋斗的精神,开放包容的心态,对礼义廉耻的重视,会影响到两个儿子,还有下一代。 “今后孙子也将是泉州人,缘分真是妙不可言”,王女士笑道,离退休还有10年,要不然她想立刻搬来泉州居住。 □网友评论 三畏斋主—王仁杰:因为双胞胎儿子就读泉州,而试着了解泉州,而写着泉州,写出了历史与现实相互激荡交融的纤巧美文。我相信写出这样文字的人,必深爱她的黑土地。 寒山风:只有去喜欢这座城市,才有可能触摸到它的灵魂,看来泉州文化已融入到李楚媛的血液里去了。 泉州斗阵行:大姐对泉州文化的研究和造诣,连我这个泉州土著都自叹不如。 新花的小屋:所谓爱屋及乌吧,把泉州写得让没去过的人不由得产生了向往之情。 南邑林氏兄弟:没错,泉州就是这样一座需要细细品味的城市,欢迎再来。 山寨农个:一个外地人写泉州,何其深情、何其透彻。 《再试着写写泉州》全文: 盛夏的时候去泉州,我这个东北人心里是想,那地方是不是很热。还好,泉州迎接我的是阵雨天气,坐在公交车上,雨后,看着路旁偶然闪过的鲜艳三角梅,身边两个半年没见的儿子,心情还是有些小激动。第二次来泉州,也做了不少功课,我当然不会像上次一样,把泉州地名想象成西北沙漠,或者去问人家闽南文化是什么。 我心里清楚,这个文化是很厚,厚到我可能学不会。因为文化的东西,一定是从小长在这里,慢慢融化在你的血液里。就比如,我去泉州开元寺,看到几个小孩在逗养生池里金鱼和乌龟玩,那边妈妈喊:“好了啊,快来快来拜拜。”然后妈妈和小孩就跪成一排去拜佛。而我,虽然对佛教充满好感,也用佛家的道理去开解自己的心,但我不是佛教徒,而我相信有信仰是幸福的事情。我已经长大了,我把佛像看成金色的雕像,我没有从小孩开始的对他们的崇拜。 在泉州开元寺,我知道这座建于唐初的寺庙,充满了传说,也许不仅仅是传说,桑树上是否曾经开满莲花,不用去探求,但是建了这座庙,当大旱来时,瘟疫来时,饥民遍地的时候,寺庙会赈济灾民。 我就有听当地朋友告诉我,泉州开元寺有个女主持,叫慧莲,多么美的名字,她曾经在道光年间打开寺庙的米仓,每天两次给灾民熬粥吃。寺内就会有提联感念的字,来纪念她。而我,这个远远赶来的人,也记住了有个美丽的女法师。“冷暖自知,不必别求甘露。我人无相,都来随喜戒坛。”庄俊元题(清代翰林) 说实话,在图片上看到泉州开元寺的宝贝,东西塔的时候,只觉得黑黑的,旧旧,并无感觉。但是,当西塔一下子就在眼前的时候,我惊叹宋代艺术的美妙,整个塔身都是精美雕刻,你的手很小心和有点颤抖的摸上去的时候,温热的人物画像直接进入你的心里,不是触电,就是你感觉和遥远的时间隧道连接在一起了。 在那个时间,那个空间,你可能是宋朝人,或者你理解了宋朝的文化,不是自豪这么简单,是血缘关系,说不清楚的连在一起。所以后来我看手机照片,我吃惊随手喜欢照相的我,在两个石塔面前,没有照一张,因为当时我好像在他们的年代里。 我问泉州朋友泉州为什么那么多庙,多到我都记不住一天走了几座。但我记得在承天寺,一个人又和弘一法师有缘,我敬佩他在音乐戏剧美术书法等各个艺术领域的成就。在抗战期间,大师也曾充满忧愁,家事国事都在担忧,他不仅仅进入空门,他在通过律己,让别人也来反省自己的做人处事的态度。 我在“弘一法师化身处”的牌子前,站很久,听阵阵禅鸣,我以为化身就是他曾经在这里出现过,并且有什么神奇的事情发生,像个神话故事。其实不是,就是大师荼毗的地方。我记住了大师在临别时,会“悲欣交集”悲的是还有众生在苦难中没有救济,欣慰的是这一生终于美满的告别。 我耳边想起大师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我此时的悲欣,悲的是那么有才华的人走了,欣的是我还可以聆听他的教诲。 我问泉州朋友,是不是寺庙多,代表有文化。他笑,说这个寺的存在说明这个教派的人曾经胜利过,统治过泉州。他说的有道理,宗教的融合会有血泪史,历史过去后,我们现在看到的泉州是各种宗教和谐共存的城市。 那个清净寺的存在,正代表宋元时期,阿拉伯人几乎是统治了泉州。经济的活跃繁华,也带来了外来族裔的杀戮和暴乱。但是历史不可以去选择,泉州作为当年世界性的海港,是中国最早接触外国人的地方。意大利犹太学者兼商人雅各.德安科纳公元1271年来到泉州刺桐港。他说"这座城市是一座民族的大杂烩,是缩微了整个世界的一座城市。”所谓蕃商的大量涌入,势力范围扩大,蒲寿庚脱颖而出,这位西域的商人,成为刺桐港承前启后,操纵乾坤的历史人物。他拥有强大的水军,优良的战船和商船。 谁能说元军入侵的时候,如果他不降元,是不是南宋就不会灭亡?就不会有崖山之后无中国的疼痛。因为宋的水军一定是优于元军,正如成吉思汗从未征服日本,缘于水军的落后。 阿拉伯是中国和西方物质文明的中转站,阿拉伯人涌入了泉州,欧洲文化也就传遍了中国。所以泉州人会自豪,很容易在古代欧洲人的游记中找到对泉州的描写。中西文化的融合,最代表就是泉州出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思想家李贽,他是泉州人。李贽在那个年代可以和封建保守思想决裂,为了男女平等,妇女也要去读书,反对皇权,反对假的封建卫道士,那种思想的光茫至今都很明亮。而我甚至想,现在中国,之所以没有深刻探求李贽思想的内涵,也许因为我们还生活在李贽鄙视的思想境界中。 有泉州朋友对我说,你看我们泉州是不是个石头城,所有的古迹都在石头上承载。洛阳桥也是石头桥,蔡襄的字也是刻在石头上的。甚至金碧辉煌的家族宗祠也要几根龙身的石柱。西街转角处就会看到镶在红砖里的观音像。 但我这个认识闽南文化不久的人,看到的不是石头,而是被太阳晒得温温石头后面的闽南人的灵魂。那就是对祖先的敬仰,劳动和智慧结合出来的功绩。洛阳桥还可以走啊,蔡襄祠里曾经是小学校,你看小学生对着古代书法家的字在上课,会是怎么样的影响。 而当一个家族所有海外宗亲都跪在宗祠的时候,他们会想什么?一定是光宗耀祖,一定是好好为人,好好挣钱生活,不给祖宗抹黑,衣锦还乡从来都是褒义词。我们表面看到的是石头和跪拜,后面是拼搏肯干,踏实做人,热爱家乡的一代代泉州人灵魂的延续。 午夜,在泉州街头广场,我坐在一群老人中间,听南音。“遥望情君隔断暗销魂,犹记枕边温存”这样情人间思念的词句,是否缘于泉州人大概从明朝起就下南洋,为了更好的生活,对情人的思念都存在词曲里。他们问我听南音有什么感受,我能说出一堆的形容词,哀婉,苍凉,丝丝入心。 但是当午夜的凉风袭来,我周围人都低沉的随着舞台上的人哼唱的时候,我突然明白了乡愁是什么?乡愁从哪里来?那些游走海外的泉州人,我在电影里看到老华侨流泪听乡音的画面,就是这样啊,他们无论离开还是就在泉州,乡音永远都没有改变,这样夜深时,浅浅的吟唱,是在安慰游子的心。人心是需要抚摸的。 所以也就有舌尖上的中国里看到,在美国生活多年的泉州老人回到家乡定居。也有我在泉州寺庙里遇到的老太太,她说我家在台湾,但我是泉州人,她把家族生意的所得,都捐给寺庙,然后看着在寺庙里过暑期,学习礼仪的孩子,慈善的微笑。 泉州社区里会有几天戏曲的演出,有看到老人搬着凳子急匆匆的走,你跟着去看,舞台的幕布还没有拉开。演出开始时非常欢快,戏文里有古人的价值观,孝道,忠诚,慈悲,总之小人一定不会得志。还看到听戏的满头白发的老人拿着手机看微信,语音聊天。 出了欢闹的巷口,外面露天的酒吧,烧烤,甜品店火热外卖中,隐藏在树荫后面的,是各个店铺灯火通明。突然会感叹,泉州会不会要什么有什么?古老和现代并存,让你经常有穿越感,怎么可以一边是发源于唐代的宫廷戏曲演绎,一边是街头现代化的音乐在奏响? 泉州是否自古到现在,都是个交汇点,中西文化在交流,古代传统和现代精神在融合,泉州自古就是海洋文明的社会,外面的进来,里面的人也走出去,有开放和包容的博大胸怀。如同欧洲的荷兰,亚洲的日本,这在整个农业社会的中国是个异类。 而泉州的沧桑和衰落一定和政策有关,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把整个中国管理成一个大村庄,海禁封闭。封闭才会落后,就不要再去说清朝和新中国的前30年。现在泉州的执政者,会不会面临非常大的考验,重视传统,也要开拓未来,眼光要如同泉州清源山老子像的眼神,深邃也高远的对待泉州的发展。民间会有各种不同的声音,政府还要有经济指数的压力。我想倾听永远是最好的办法,互相倾听,为了一块共同深爱的地方—泉州。 我会想念泉州那么多盛开的花,扶桑,兰花,米兰,鸡蛋花,睡莲。我会想念泉州午夜的南音,只是希望她们下次演出不要带着名表去谈琵琶。我会想念泉州的烤海鲜,还有海上升明月,对了,还有泉州时光客栈里那条温顺的金毛狗,如果你来泉州,可以住在这里,就为了那条狗看到你,就会贴在你腿边趴着。 客栈的老板可以给你解解关帝庙求来的签。我更会想念在泉州那些不同方式遇到的朋友,庙里认识的,洛阳桥认识的,听戏认识的,网友,客栈的老板,儿子的房东在我走时,都微笑着送我出门。当然,我会再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