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厝一座小山村 走出三位抗战志士
孙易彬
出身侨商,18岁便回国抗日,戎马生涯五十余载,取得赫赫战功……
只身海外,创业有成,身居异邦,心怀乡国,捐资建校、支援抗战……
一代儒医,著作等身,在海外传播祖国医学,仍不忘抗日之事……
在张坂、螺阳、涂寨三镇交界之处,有一座叫崧山的小山村。抗日时期,这处不起眼的小山村,却走出了三位爱国华侨、抗战志士,他们就是战功显赫的孙易彬,心系家乡教育、支援抗战的孙庆珍和投身医学不忘抗日的孙崧樵。
“三位志士,在不同领域取得了非凡成就,均以一己之力,投身抗日洪流。”泉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原主任、文史专家黄真真称,崧山村的抗日史迹,既有典型人物,也有实物留存,十分难得,值得全力保护和深入研究。
今年时逢抗战胜利70周年,早报记者近日走进台商投资区张坂镇崧山村,踏访名士遗迹,寻找他们的后人,一起回忆那段硝烟四起、惊心动魄的峥嵘岁月。
□早报记者 林福龙 庄丽祥 实习生 王晓萍 文\图
这座具有闽南特色的“五间张”古建筑就是抗日志士孙易彬故居
孙易彬
战功显赫 文武兼修
一座占地600多平方米、具有闽南特色的“五间张”古建筑,静静伫立在崧山村里,这就是抗日志士孙易彬故居。孙易彬故居于2007年被列入《泉州名人故居》一书中,2012年被列入台商区一般文物点,2013年被授牌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泉州台商投资区展示点。故居历经100多年的风霜,蝼蚁蛀蚀,屋盖坍塌,四周外墙尚好。
崧山村党支部书记黄温清介绍,孙易彬故居修缮工作得到了乡贤们和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筹集资金20多万元已开始启动,下阶段再争取上级部门的资金补助,预计今年春节前完工。故居将申请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弘扬民族精神,激发人民的爱国爱乡热情。
这座具有闽南特色的“五间张”古建筑就是抗日志士孙易彬故居
热血青年回国抗战 戎马生涯近五十载
1938年,满怀救国热忱的孙易彬,年仅18岁,从菲律宾出发经过2个月的长途跋涉,历经种种磨难,才到达延安投身抗日。
他投身革命50年来,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等历史时期,参加平汉战役、洛阳战役、郑州战役、宛西战役、开封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广东战役、广西战役等战役,进军闽北建瓯南平、云南等地。1948年1月,孙易彬被纵队直属党委记个人一等功,并授予“人民功臣”奖章,1948年11月纵队党委给作战科记集体一等功。1955年被授予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孙易彬事迹传略入编《泉州名人故居》、《惠安县志》、《惠安华侨志》、《惠安文志资料》等志书。
绘制简易地形图 全歼敌军第三师
说到孙易彬,崧山村里的人都自豪不已,他不仅会打仗,更是擅长军事理论。“小时候大人都跟我们讲孙易彬的战斗故事,印象特别深的就是制作地图的故事。”一位崧山村村民介绍说。
据史载,那时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九纵队刚组建不久,孙易彬就带领几个参谋连夜以五万分之一的地图为基础,绘制伏牛山简易地图,使得九纵在这场战役中,全歼国军新编第三师,取得完胜。
记者还从文献资料中了解到,孙易彬从抗战期间一直坚持学习,故而知识渊博,理论水平较高,1955年和秦基伟将军一起被选调到南京军事学院学习,因成绩优异留校任教,他为培养军队的高、中级干部,付出不少心血。
严格要求亲属亲人 心系家乡经济发展
“放弃富足安逸生活,毅然选择回国参加抗战,因他的抗日义举,他的七个亲属于1943年9月10日在菲律宾怡朗省巴西镇朗肴农场被日寇杀害,家破人亡,产业凋零,老家的家族只余几对孤儿寡母艰难生活;而他新中国成立后对亲人的严格要求,更值得称道!”聊到孙易彬的家人,当地村民回忆,新中国成立后,他还常写信给家乡的亲人,要求亲属们遵守政府的法规法令;家里有困难,应自己克服,不能麻烦政府;不能利用军属地位为自己谋私利;要做好党和人民交给的工作,做党的好干部。
【人物简介】
近代归国华侨、抗日志士孙易彬,1920年10月出生于惠安县张坂镇崧山洋厝村一个富裕的侨商家庭,1936年在菲律宾上中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外围组织,积极参加各种抗日活动。1938年8月,回国参加抗战,10月份到达延安。1939年1月,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文化干事、司令部书记、太行军区司令部作战参谋、晋冀鲁豫第九纵队作战副科长、十五军军务科长、云南军区干部部统计科长、北京马列学院学员、南京军事学院政治教研室教员和哲学教授会成员、贵州省安顺军分区副政委、南京高级步兵学校哲学教研室副主任等职。1980年以正师职离休。1988年10月,因突发脑溢血病逝于南京军区总医院。
孙崧樵
弃学从医 医作等身
孙崧樵
“一生独抱树人志,万劫磨难爱国心。”这是孙崧樵先生悼念陈嘉庚先生所作的七律对联,而他一生行医,编纂医学著作,在海外传播祖国医学,仍不忘抗日之事。
孙崧樵,幼随父就读于村塾,后转入小学。小学毕业后,先后在惠安、晋江等地任教。1924年,他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北伐战争,任东路讨伐军第二路司令庄文泉部独立营副营长。之后,他回乡任教于上坂小学,后又往晋江、厦门等地任教,课间自学中医。
1933年,崧樵离开教育界进入医林,担任厦门孙氏家族自治会秘书。翌年,在厦门设立诊所及药铺。1936年,他在厦门厦禾路开设“达生堂中药店”,并教授徒弟,著书立说。
行医时不忘声援抗日 赋诗痛斥投降派罪行
“他在马来西亚时,一边行医,一边声援国内抗日。”今年72岁的孙诗明,系孙崧樵侄孙,他介绍说,1938年,崧樵南渡马来西亚,遂寄居于槟城行医,开设诊所及“福建药行”,任《现代日报》医学顾问。之后,他还组织中医师公会,主编《医锋》季刊,在海外传播祖国医学。
“皖南事变”时,孙崧樵在马来西亚槟城,以“诗魂”为笔名,于《现代日报》赋诗40多首,与顽固派论战,痛斥投降派自毁长城、甘心媚敌的罪行,“由于这件事情,遭到特务暗算,开设的药行被泼了乌油”。
1943年,他回国参加惠安中医师公会,当选为理事长,主编《惠安医药》杂志。1948年,崧樵重渡槟城行医,任《星槟日报》医学顾问。
作为华侨代表晋京
受到中央领导接见
1955年,崧樵回国,参加国家建设,任惠安县第一联合诊所主任,并当选为惠安县人民政府委员。
1956年春,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惠安县委员会常委;同年4月,作为华侨代表参加北京“五一”劳动节观礼,出席政协招待华侨酒会,受中央领导的接见。
崧樵在行医中,对病人不分贫富,平等对待,对比较贫困的患者,经常不收诊费,深得患者的好评,在医务界享有一定的声望和地位。
在医术上他主张“西为中用”,“中西汇通”。长期以来,他坚持理论探索和临床实践相结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中医妇科的研究,有独到之处,与孙朗川、孙浩铭并称“福建妇科三孙”。
【人物简介】
孙崧樵,张坂镇崧山洋厝村人,1902年出生。1938年,南渡马来西亚行医。1955年,崧樵回国,参加国家建设,任惠安县第一联合诊所主任。1956年4月,作为华侨代表参加北京“五一”劳动节观礼,受中央领导接见。1987年9月病逝。
孙庆珍
踏实创业
心系教育
孙庆珍
“这就是当年孙庆珍先生捐助创办的崧山小学。”在现任校长黄伟标带领下,记者参观了这所当地著名学校。眼前的崧山小学,已然没有当年初建时的痕迹,崭新的教学楼,空旷漂亮的操场,谁能想到这所小学正是在动荡不安的抗日时期创建的,到21世纪的今天已经走过70多年的风雨。当年战乱,孙庆珍心系家乡教育,兴办了崧山小学。现在的学校里还存当年旧校舍的珍贵照片。
身居异邦心怀乡国
捐资家乡兴建学校
1940年,孙庆珍见家乡庄内村学校师资尚缺,在当下战乱之际,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他仍多方筹措校费,紧缩公司各项开支,慷慨解囊捐款十余万元,在家乡独资兴建崧山小学校舍,并全面负责学校经费和老师薪金。
1941年,在乐安小学董事长孙葆章先生的发动下,孙先生捐给了埔塘乐安小学5万元,支持校政建设,使得崧山和埔塘的子弟们能就近入学。
不仅如此,孙庆珍为了维持乐安、崧山两校的各项开支,在侨界发动筹设崧山号商店,投资建昌贸易公司,将其盈利作为两校的经费来源。这一举措直至文革期间,在惠南各侨办学校拮据时,唯乐安与崧山两所学校未曾断过。
孙庆珍先生捐助创办的崧山小学已经走过70多年风雨
四处奔走竭其所能
经济支援祖国抗战
抗日战争期间,国内紧缺战需物资,孙庆珍和大多数华侨一样奋起图强为支援国内的抗日活动四处奔走,努力开展国民外交活动,如争取居留地政府同情中国抗战,予以精神上、物质上的支援,并以建昌公司为掩饰为国内抗日战争提供了不少紧缺物资及生活用品。当时,他的企业经营出现滑坡,资金有限,但每逢捐款购债事,总是毫不犹豫地竭其所能,以为人先。
除了捐资输财外,作为事业有成、身为侨领的他还参与发起了广大华侨发动的抵制日货运动和不合作、不供给运动,削弱日本的经济实力,形成一股同仇敌忾,共赴国难,打败侵略者的强大抗日洪流,从而间接支援了祖国的抗日战争。
【人物简介】
孙庆珍,1898出生于惠安县崧山庄内村,3岁丧母,5岁丧父,7岁随叔父到厦门生活。30岁时,孙庆珍往香港、菲律宾开设建昌公司,踏出了人生重要一步。1940年,他捐款十余万元,在家乡独资兴建崧山小学。1941年,他又捐出5万元,资助埔塘乐安小学建设。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南洋各地相继被日寇占领,1943年9月10日,在菲律宾怡朗省巴西镇朗肴农场,孙庆珍及众侨领及家属共79人,惨遭杀害,年仅46岁。
(本专题采访参考《泉州名人故居》、《惠安县志》、《惠安华侨志》、《惠安文志资料》《泉州名人志》《惠安名人志》等史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