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商人有妙招 设置公砠保公平 百崎至今仍保留清代“百六秤”秤砣和公砠,象征公平贸易
百崎至今保留的公砠
秤砣元兴 东南网7月16日讯(海峡都市报闽南版记者 吴月芳 田米 文/图 )泉州台商区百崎回族乡遥望后渚港,曾见证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历史。百崎回民利用港口的地理优势,海上捕捞与运输业风生水起。现代便利的公平秤未问世前,精明的商人怎样计算货物重量?昨日,有市民拨打海都热线通95060称,百崎至今还保留着清代“百六秤”的秤砣,以及象征公平贸易的“公砠(jū)”。 当地文史研究者、百崎郭氏宗谱总编郭廷玺介绍,他曾在当地居民郭剑鸣的家里看到清代的大青石秤砣,遗憾的是老人已去世。秤砣被称为“百六秤”,砣耳内侧雕刻着工整美观的连云图案,秤砣的两侧分别镌勒“郭记”和“元兴”字样。根据《百奇郭氏回族宗谱》记载,秤砣的来历可追溯到百崎回民第十二世传人郭灏。 郭灏生于清朝康熙年间,他曾开有一家渔行,专门出售涂虾,后世子孙称他为“涂虾行”公。郭灏家族历代经商,曾孙郭朴生养有七个儿子,分别在浙江沈家门与福建老家两地经营水产及船运,仅在百崎就造有六七艘运输船,并设置了船头行。“元兴”就是当时两地共用的行号。他们家中至今收藏的这杆“百六秤”,秤砣镌有“郭记”“元兴”,就是当年船头行进出货时所用的。 秤砣是称重用的,可是如果对货物重量有异议呢?精明的商人有办法。昨天,海都记者在百崎郭氏家庙内看到,家庙内保存着两个“公砠”。 公砠一大一小,都是花岗岩切磨成的梯形状,中间偏上方凿有一空洞。大的公砠侧棱长半米,底面长也近半米;小的公砠侧棱长41厘米,底面长32厘米。大公砠的表面镌有“百六贰佰壬子公立”,小公砠表面刻有“百陆壹佰壬子公立”。两个公砠背面均阴雕“奇山公砠”字样,奇山是旧时白奇的别称。据白奇村老人介绍,此两砣“公砠”乃本村村民在旧宅址挖基时发掘的,被遗弃在路旁,他才雇人运到祠堂内保存。 郭廷玺曾访问过村民郭剑鸣与郭廷兴,他们介绍,在时秤面世之前,民间所用的都是“百六秤”。用法是这样的:木棍用锥子点出小孔作为重量标记,类似秤杆的作用。秤砣是石头雕成的,很不规范。交易中短斤缺两的事屡见不鲜,一经发现后双方争执不休甚至引起了纠纷。在这种情况下“公砠”应运而生了,一块公砠200斤、100斤,有固定的重量。 据介绍,当时白奇村有好几处设置“公砠”,为交易货物的客商作中介人校正重量。在称货前,先把秤钩钩上“公砠”称一称,看看与秤杆上秤星的重量是否相符,若是相符就算准确了。遗憾的是秤杆的踪迹在当地也难寻了,而公砠今后将保留在百崎建设中的文史馆中,向民众展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