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泉州频道>泉州时政>科教文卫> 正文
漫步崧山 游览文物“大观园”
2015-07-03 09:49:03来源:泉州晚报责任编辑:陈小妮我来说两句
  由于历史名人扎堆,使得崧山村成了文物古迹聚集之地,5平方公里的村子,已被专家们考查出的文物点就多达数十处。

村子不大,但是明清两代不断涌现进士、举人,朝廷官员就达数十位;文物古迹众多,既有古墓葬,也有古建筑,还有古遗址,其中包括一处宋代的古道场遗址;专家建议对境内文物遗迹进行梳理、分类,尽快实施整体规划保护

漫步崧山 游览文物“大观园”

村中有不少清末民初的建筑,封存百年的沧桑与美丽。

□本报记者 吴拏云/文 陈小阳/图

核心提示

从明洪武年间惠安玉塘八世孙质甫移居泉州台商投资区张坂镇崧山村开始,崧山村就不断地涌现进士、举人、贡生,仅在明清两朝就出了数十位朝廷官员,在近现代则有好几位著名的爱国华侨和抗日志士。由于历史名人扎堆,使得崧山村成了文物古迹聚集之地,5平方公里的村子,已被专家们考查出的文物点就多达数十处。

流年易逝,崧山村内的每一处古迹,都在述说它的历史与变更。从这些镌刻时光的文物当中,我们又拾掇起那险被遗忘的历史记忆。

孙嶐进士第规模宏大,大门外石埕存有旗杆石夹板数对。

进士匾额藏入羊圈

历史是匹野马,稍不留意,它就会纵出你的视线。

台商投资区张坂镇崧山村村民孙铭阳最近挺开心的。不久前,他和他的父亲孙其土从自家的羊圈里,找到了一块木匾,据专家鉴定是明代武进士、昭远将军孙胤武的“世进士第”木匾额。据说,这块木匾额原来是有上漆的,世世代代挂在孙胤武故居(即孙氏祖厝)内。文革时故居遭破坏,这块“世进士第”匾额外框没了,只剩下原木匾,所幸上面的字迹尚在。木匾被孙铭阳的爷爷偷藏了起来,后来又被孙其土锁在羊圈里,如今才得以重见天日。市文管所研究员黄真真见了该匾后叹道,如果不是孙铭阳一家三代人把这匾保存了下来,一件重要历史文物可能就此与我们擦肩。

在崧山村内,古墓葬很多,已查出的有宋代1座、明代5座、清代5座;古建筑也不少,清代的5栋、民国6栋;古遗址也有4处,其中包括一处宋代的古道场遗址……由市文博研究员黄真真、林德民、郑焕章等专家组成的考察团日前在崧山村勘查后认为,崧山村的文物古迹较多,且具有不同的历史文化价值,需尽快予以妥善保护。

从孙崧樵故居望去就是孙崇故居

名人故事四处传颂

孙湛在崧山村内是位大名人,他的故事在村里四处传颂。据《惠安县志》介绍,孙湛,讳胤武,字伯震,惠安崧山杨厝人。胤武自幼天资聪敏,性格刚毅。天启五年(1625年),胤武进京会试,以高超武艺震惊四座,但因其性格耿直,得罪阉宦魏忠贤,被视为异己,结果开榜时只屈居第十九名武进士。后来胤武被贬为甘肃旗鼓中军,他愤而不就。毅宗朱由检继位后,魏党灰灭。皇帝思得良臣辅佐,乃循例举行殿试。崇祯元年(1628年),胤武不顾年事已高,再次入都应试,殿试时对答精辟,崇祯帝御批其为“御览对策天下第一名”,但当时状元已定,崇祯帝乃赐其回惠安“跑马围埭为税田”,并授江南铜山参将之职。任职期间,胤武勤于王事,保境安民,深受百姓爱戴,晋为昭远将军。他同时在家乡筹募训练乡勇,在崇武至惠安之要冲大坪山的九岭设十八寨(现遗址尚存),用于防患倭寇。不久,听闻清兵外扰,京都告急,胤武毅然典卖跑马地税田,携款赴京,拟纾国难。但半途听闻明亡消息,被迫折返故乡。

清廷以高官厚禄诱胤武出仕,均遭严词拒绝:“我乃堂堂明臣,岂肯投敌鬻官,遗臭万年?”最后,胤武遭清军杀害,“朱袍象笏,怡然就缚,殉节于现洛阳梅岭岭头”。现崧山洋厝自然村有孙胤武故居,内挂进士匾一块,供奉孙胤武金身一座。孙胤武家喂马的石槽,同样得到保存,该石槽有一两米长,现藏于一民居内。

“大坪老爹”孙文圻故居还有其后人居住

孙湛(胤武)的父亲孙成宗是县学秀才出身,生四子。长子是胤武;次子孙炎龙,明万历卯午(1618年)、天启辛酉(1621年)两科武举人,先后出任天津学政、潮州左营守备、正四品指挥佥事等职,诰授广威将军;三子灏,万历己酉(1609年)与胞兄孙胤武同榜中武举人,敕授昭信校尉;四子孙汲,为县学秀才。埔塘孙氏家庙有“兄弟同榜匾”,即是褒扬崧山杨厝孙胤武四兄弟的。

除孙家四兄弟外,崧山村出名的人物还有不少,包括孙珩(孙兰陔)、孙文圻、孙嶐、孙墫等;近代还有归国华侨、抗日志士孙易彬,在国难危急之际,于1938年从菲律宾回国参加抗战,历任太行军区司令部作战参谋、晋冀鲁豫第九纵队作战副科长、十五军军务科长、南京军事学院教员和哲学教授会成员、贵州省安顺军分区副政委、南京高级步兵学校党史教研室副主任等职,1980年以正师职离休,并被授予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还有名医、爱国诗人孙崧樵等杰出人才。

明代孙仁墓呈“凤”字形

宋代道场遗址犹存

“孙厚斋,名士藻,号厚斋,张坂镇崧山村大坪人,贡生出身。清嘉庆时,因孙子孙珩(兰陔)贵,被诰赠谥号奉政大夫。”孙铭阳指着崧山村官湖林场棋盘头的一处古大墓说道。该墓建于清代,系孙厚斋夫妻合葬墓。墓坐东北朝西南,呈“凤”字形,墓碑上刻有“皇清 岁进士 奉政大夫 厚斋孙公暨元配张太宜人茔”,墓前平台左右两侧分列8对旗杆石夹板及望柱1对,望柱间距约30米。不幸的是,墓室已被盗掘,墓案也已丢失。离西侧望柱10米处有神道碑一通,保存尚好。

孙嶐进士第建于1736年,距今已有280年历史,位于大坪西花园外。进士第为五开间三落,空斗木结构,简瓦屋面,建筑面积约450平方米,第三落内有两层的小姐楼,保存尚好。前面铺筑石埕,东进隔一小巷,并列着一座五开间二进古大厝,为孙嶐出生、生活、成长的地方。前面也铺石埕。两石埕现有保存完好的清代科举旗杆石夹板6对,进士第虽在抗日战争期间有过局部重修,但现无人居住,屋盖破损严重,亟待维修。

孙兰陔(孙嶐曾孙)进士第位于大坪西花园内,建于清嘉庆年间,距今约200余年,由围墙、石埕、两列并排大厝和书斋等组成,规模宏大。进士第坐南朝北,三进五开间带护厝,抬梁穿斗式木构架,硬山式屋顶。因年久失修,屋面已倒塌过半。因历史原因,目前仅余主体建筑和“寻乐堂”书斋墙体。孙文圻(孙兰陔之子)故居位于大坪东花园,建于清咸丰年间,距今160年左右。故居坐西北朝东南,三进五开间,抬梁穿斗式木构架,硬山式屋顶,有东护厝,现尚有后代居住。

清代的孙煊墓前有数对旗杆石夹板

大坪东西花园尚存。19世纪初期,孙兰陔先建西园,19世纪中期,其子文圻在同一山巅建立东园。每园面积3000余平方米,两园并肩,坐北朝南,前墙俱用长条石沿直线竖成疏栅状,余墙则皆用块石所垒成,后墙均呈半圆弧,左右四墙各作直线,两园前部俱为居屋,各建三进双护厝大厦一套,屋后及两边余地悉宽大,都用以建书斋“诂经精室”及园林。由于历史原因,西花园破坏比较严重,东花园保存则较为完善,现四周围墙完好无损。

孙易彬故居是其祖父、旅菲华侨孙柿于1910年建造的。故居系“五间张”大厝带石埕,坐北朝南,由凹斗门、下厅、天井、大厅、东西小厅和后厢组成,占地面积600多平方米。面阔5间,进深5间。硬山式屋顶,抬梁穿斗结构。于2007年被列入泉州政协委员会编制的《泉州名人故居》一书中;2012年7月被列入台商投资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

孙厚斋夫妻合葬墓往南500米是宋代道场遗址,2012年被列入泉州台商投资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据介绍,古道场遗迹面积为1500平方米,正好面对山峦连绵的低落处,山外即为獭窟海。丘顶现存锥形祭坛3座(为圆形块石角垒筑而成的石塔,底部直径3.32米,顶径2.2米,残高2.4米)。另有遗迹7处,遗迹东南边有一石碑,正面竖刻“天宫赐福”,背面上端横刻“无亨利贞”,中部八卦图案,下端竖刻“神卦驱煞降祯祥”,均为楷书。西南面有分段石刻八卦,现只存5段及一须弥座。从遗存的内容来看,这处遗址应是古代道教的露天道场,年代大概是宋代。传说,早年山巅四周遍布苍松怪柏,阵阵松涛与山南泉州湾的海潮唱和,犹如千军出营、万马奔腾。

孙铭阳(左)和孙其土展示孙胤武的“世进士第”牌匾

文物遗迹亟待保护

脊稳檐飞的闽南古大厝太多了!这是崧山村给我们最深的印象。在村子里随便兜个圈子,总能遇见一处处的老宅古厝,那被风雨浇灌过的红砖墙,在阳光下像一道道禇红屏风,围着一方历史,圈着氏族荣耀。不敲门而入,你根本不晓得这“屏风”背后藏的是什么故事。

“瞧,这是孙兰陔进士第……这边是孙嶐进士第……那是孙易彬故居……山上是孙厚斋夫妻合葬墓,往南500米有宋代道场遗址……”崧山村党支部书记黄温清一边带着文博专家考察团参观,一边耐心地介绍着。而这“文物之旅”似乎没有尽头,从村头到村尾,一个接一个的文物点让专家们也看花了眼,简直像进了一个文物“大观园”。据不完全统计,在明清两朝,崧山村就出了4位进士、8位举人、7位贡生,这对于当时的一个小村庄来说,实属不易。孙铭阳称,他在整理崧山村史料、族谱过程中发现,光清代,崧山村有记载的官员就有十多位,他们大多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大厝,这些都是崧山村宝贵的财富。

孙易彬故居吸引游人前去参观

据了解,崧山村部分文物遗迹已被列入泉州台商投资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但还有许多文物点不为外界所熟悉,其中有不少属于涉台、涉侨的遗迹。黄真真建议,崧山村可细致地对境内文物遗迹进行梳理、分类,“譬如,以名人故居、明清古墓和寺院道场为主线,先将文物点单体有效保护起来,再做村落的整体规划保护,这样保护起来有的放矢,也更利于管理”。

“崧山村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地灵人杰。境内还有象坑林场、官湖林场、美峰水库、珍稀植物油杉保护林等风景名胜,2015年已被列入泉州市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丰富的历史文化景观是崧山村独一无二的优势,为抢救崧山村的历史文化遗迹,如今村里人还自发地组建了崧山历史文化保护管理微信群,”黄温清称,崧山村两委已在组织开展族谱、史料的征集工作,还打算对部分倾颓、损坏较严重的古厝、古墓,组织各家族进行抢救性修复并申报文物保护单位,“还有包括古墓群在内的一些有史料记载的历史遗迹未被发现,它们或大或小都蕴含着历史的信息,在现代都市飞速扩张的大背景下,它们都是沧海遗珠。希望我们能找回这些遗迹,找回属于崧山的珍贵历史。”

相关图片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