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昆专注雕塑创作 家住泉州台商区洛阳镇白沙村的郑成昆老先生,今年81岁,精神矍铄,身体硬朗,每周二他都搭公交车去华光学院授课一天,平时一有空就在自家的工作室里进行雕塑创作,自己设计泥塑底稿,再雕刻成木雕。在他的工作室里,摆满了雕艺作品,大多是闽南特色题材作品,如惠安女、泉州媒婆、弘一法师等,无不惟妙惟肖,生动传神。 郑成昆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雕刻设计专家、国家高级技师考评员,曾任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校雕塑科主任,参与创办惠安五中雕艺班,培养数千名雕刻艺术人才,他的学生中有几十位已是省级以上工艺美术大师。退休后,他长期担任雕艺企业艺术顾问,为我省雕艺产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热爱雕塑 木雕作品惊艳全国 郑成昆出生于1935年,从小就爱好雕塑。1960年,他在福建省轻工业厅干部学校雕塑专业学习,1963年到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任教,1973年被推荐至厦门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学习,1976年从厦门大学毕业后,重回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任副教授,并担任雕塑科主任,1987年被评为福建省雕刻专家。 50多年来,郑成昆潜心研究雕刻艺术,雕刻作品多次入选国家、省、市级工艺美术展,被许多国内外收藏家收藏。早在1979年,他创作的木雕作品《前沿女民兵》代表福建省参加全国工艺美术展,并发表在当年的《人民画报》上,惊艳全国雕塑界。 《前沿女民兵》取材黄杨木,以惠安女民兵为题材,抓住惠安少女的生动神态,荷枪实弹赤脚踩在沙滩上,与独特的服装、头饰巧妙结合,把惠安女民兵在海边巡逻,为海防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可惜的是,这件作品在参加展览后,就不知去向,这也成为郑老平生的一件憾事。 献身教育 培养大批雕艺精英 上世纪60年代起,郑成昆就一直孜孜不倦耕耘于教育战线,如今已是耄耋老人,每周还坚持到华光学院授课,将一生奉献给雕塑艺术教育事业。从师50多年来,郑成昆桃李满天下,培养的雕塑人才不计其数,尤其为家乡的惠安雕艺产业传承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1982年,惠安县决定创办惠安五中雕艺班,县领导和惠安五中校长力邀郑成昆回乡协助创办,郑老义不容辞接受惠安五中聘请。从招生到编写教学大纲,再到教学,郑老都亲力亲为,打造“惠安石雕人才的摇篮”,培养了杨庆聪、公向新、林向阳、陈晓东等一大批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如今,他的很多学生都成为闽南雕刻界的中坚力量。1985年,郑成昆回到了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继续任教,此后一段时间,他还时常回到惠安五中,指导雕刻班的教学工作,引导优秀学生到厦门工艺美术学院继续深造。 退休后,郑成昆继续发挥所长,长期在多家雕艺企业担任艺术顾问,指导企业雕艺设计和制作,很多地方都有郑老的经典之作。比如为台湾嘉义县布袋港设计的大型高浮雕《九龙盘舞》石雕,高18米,宽36米,成为当地的标志性建筑。 艺海无涯 热衷创作闽南题材 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和艺术创作实践中,郑成昆不断提升艺术理论修养,雕塑作品也自成风格。论文《论仿真木雕》《简析民间透雕艺术》及《卧虎》《神童》等雕塑作品发表于《福建工艺美术》《艺术与生活》等刊物。在创作中,他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审美细节,在传统题材上注入创意元素,反对照搬老一套和一般化,从作品的构思到形式表达,力求深刻的创意内涵。其创作的许多作品,不管是题材、形式还是构图、技法方面,都追求写实主义,以作品自身的艺术语言表达世间美与丑、善与恶等艺术境界。 郑成昆常说,艺海无涯,人要活到老学到老。如今,他还经常阅读艺术方面的书籍,一有空就会到老宅里的工作室内进行创作,结合泉州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审美观念,创作闽南特色的雕艺作品,诸如惠安女、泉州媒婆、弘一法师等,无不惟妙惟肖,生动传神。他常告诫青年学生,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不能投机取巧,更不能模仿抄袭,而应该勤学苦练,脚踏实地练好基本功,常怀谦虚好学心态,才能在浩瀚的艺海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记者陈桂生 郭慧杰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