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外77年 坚持不改中国国籍
87岁旅泰华侨陈芳明,多次回安溪老家助学,践行“中国梦”
27日,泉州市侨联主席陈晓玉赠送陈芳明老人(中)纪念品
东南网3月31日讯(海峡都市报闽南版记者 刘淑清 通讯员 李慧东 文/图)流畅的曲线飞扬挺拔,俊逸的燕尾剪出了岁月的流光,这座拥有四对燕尾脊的红砖厝,是旅居泰国的陈芳明老人,每次回安溪金谷镇老家居住的老宅。“燕尾双归”的建筑结构,寄托着老人对燕子归巢的企盼。
77年前,只读了1年小学的陈芳明,跟随父亲漂洋过海到海外谋生。77年来,无论在海外生存遇到多大的困难,陈芳明一直手持中国护照,保留着中国国籍。陈芳明的心也一直念着家乡,多年来倾心家乡助学事业的他,希望大山里的同胞通过知识,改变自己的境遇。
此次返乡5天,陈芳明便是奔忙着榜溪小学重建的事宜。
倾心助学事业
1941年,来到马来西亚槟城3年后,13岁的陈芳明遇上战争与动荡,无奈辍学,和家人到处逃亡。
1944年,16岁的陈芳明举家来到泰国南部,他一边打工,一边学习泰文,还自学机械维修知识。战争结束后,他通过勤劳和机智,积累下第一桶创业基金,先后创办碾米厂、制冰厂、吹塑厂、硬塑水管厂等。
1956年,听闻家乡要建校舍,陈芳明寄来他的第一笔善款。1973年,阔别家乡35年的他,再次回到安溪老家,看到大多老乡还在熬生活,他希望通过兴办教育,来改变大山里乡亲的境遇。此后,陈芳明坚持每年回乡一到两次,1987年起,他成立“陈寅炎教育基金”,先后助建金谷医院、溪榜小学、月星小学、由义中学等。每一栋校舍,他都不以自己的名字命名,而是冠以“勤学楼”“启智楼”,以此鼓励孩子们,好好学习,走出大山。
陈芳明助学的事迹在全国范围内被广为赞誉,福建省、泉州市人民政府先后14次授予他“乐育英才”牌匾和奖章。2004年,陈芳明老先生还受国务院侨办邀请,到北京参加了国庆观礼。
安溪金谷镇人赵万超,与陈老相识已有28年。每次陈老回国,他都会充当向导,陪伴着老人穿梭于各个村落,为家乡的公益事业而奔忙。“对于陈老,我是崇拜崇拜再崇拜。”
坚持不改国籍
在海外漂泊77年,陈芳明仍然手持中国护照,保留中国国籍,坚持做一个华侨,当一名中国公民。除了支持家乡的事业外,他还经常安排子女回国学习汉语,并时刻提醒他们,身上流淌着中国人的血液。泉州市侨联主席陈晓玉说,陈芳明爱国爱乡,热心公益事业,不仅出资,还用力用心,他是旅居泰国且至今仍然保留中国国籍的唯一一位华侨。
走进陈老的老宅,墙上显眼的位置上,贴着陈老自己对于“中国梦”的理解。“减少自私,抛掉贪心,发挥互助、惠爱精神,各尽所能”等,共计十八条、七十二个字。他觉得践行“中国梦”,需要每一个人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为了践行“中国梦”,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倾囊助学,倾注公益,他觉得自己做到了自己的十八条、七十二个字,无愧于祖国。
“民族志气!”当被问及为什么坚持不改国籍时,陈老说出这四个字。他说,以前的中国,曾一度受到轻视。在海外,如若保留着中国国籍,会经常遭受冷遇,但他坚持不改,他觉得这就是民族志气。如今,随着中国的崛起,他虽身在海外,但依然用中国公民的身份,传播着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这是另一种民族志气。无论自己的国家曾经贫穷或者富有,他都不想做外国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