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着年味寻历史
元宵灯市,传统手工制作的泉州花灯依然唱主角,新材料、新技术、新经营方式为这一古老行业注入新活力;跳火堆、“拔拔灯”、金橘糖等具有本地特色的年俗、年食也悄然将地域文化延续
泉州花灯市级非遗传承人林伟忠正在制作刻纸花灯。除了花灯,那些独具特色的地方年俗、年食都在将地域文化、城市历史延续。(陈小阳 摄)
□本报记者 陈士奇 谢伟端 王金沛
春节刚过,元宵节的脚步又近了。“花市灯如昼”,国内外闻名的泉州花灯迎来了绽放的时刻。
今年的花灯市场,唱主角的依然是泉州本地的传统花灯,以彩扎灯、刻纸灯、针刺灯为主。随着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引入,兼具历史文化、艺术审美、装饰实用价值的泉州花灯,正不断焕发新的光彩。电能制动能让人物、动物等造型的花灯做出各种复杂的动作,连动物的拟声发音也更加逼真。灯光来源也变了,从普通的白炽灯改成现代的LED灯,只要事先编好程序,花灯就会不停转换颜色,绚烂夺目。
泉州花灯在这些年已经打出了名声,国内外客户大多早早前来预订,身怀绝技的非遗传承人在8月份就开始忙碌。随着市场的变化,公司化运作逐渐出现在这门老行当里,为它注入新的活力。
除了花灯,那些深植于地域文化和情感交流中的年俗、年食也从未走远。春节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那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年俗、年食,可以清楚地展示出地域文化、城市历史,以及当地居民的性情。
泉州是个传统文化保留较为完好的地方,正月正是展现其独特风貌的好时节。
采尘、跳火堆、“拔拔灯”、摆“年兜花”,您经历了这些年俗吗?甘蔗顶门、看避债戏……您从长辈的口中听说过这些年俗吗?蒸糕炊粿、久糟菜、米粉肉、金橘糖、花生仁糖……这些是您儿时美好的记忆吗?
年复一年,传承中的年俗,有的渐渐消逝,有的则被保留至今。但其中的风土人情、美好祝福一如既往的浓郁。
古老的文化似乎离我们很远,其实很近,生于斯长于斯,我们的一言一行早已烙下鲜明痕迹。年前大扫除、客厅里的“甜碟”,乡村里还热闹着的“跳火堆”、“坐钉轿”,光影流转的花灯,都在和我们一起把独特的文明延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