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民生> 城事要闻 > 正文
泉州民间藏家晒珍品 见证“海丝”辉煌历史
2014-11-25 08:59:43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宋元时期,泉州成为重要的造船基地,大量船匠、水手和贤士随郑和出海,继而移居海外,所以郑和下西洋时,在泉州留下许多遗迹。

蔡其呈收藏的五尊郑和像(右一至右三:明朝;左一左二:清朝)

本报讯(记者 许雅玲/文 陈小阳/图)宋元时期,泉州成为重要的造船基地,大量船匠、水手和贤士随郑和出海,继而移居海外,所以郑和下西洋时,在泉州留下许多遗迹。

在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开幕之际,泉州民间收藏家蔡其呈向记者展示了一批珍藏品,见证“海丝”辉煌历史。

郑和像指南针 “海丝”宝物装满屋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市区源和堂的蔡其呈工作室,里面摆放着不少与“海丝”有关的宝物,如指南针、郑和像、老船号等,还有各种古籍,如清朝同治年间官方有关航海的文献《乘槎笔记》。

《乘槎笔记》距今已有140多年,除首页有一点破损外,基本保存完好。它是一位名叫斌椿的三品外交官所著,书中完整地记录了其历时8个月之久的航海过程,是一部珍贵的航海文物史料。而在陈祖泽编写的《温陵探古录续篇》一书中,一张“九日山金溪古渡”的旧照片格外醒目。“这是泉州早期比较大的港口。”蔡其呈指着照片说。

随后,他小心翼翼地拿出五尊郑和像放在桌子上,其中三尊是明朝的,两尊是清朝的,“穿着太监服的那尊是泥塑,其他四尊穿着官服的都是泥包木雕,五尊的产地都是泉州。”

他还向记者展示了一个明朝中期的指南针,上面刻有甲、卯、乙、辰、巽等二十四山,木制的底座配有木制的盖子,“别看这东西小,可是当时行船必备工具。”而工作室门口放着的两块石碑,一块写着“商部员外郎”,一块写着“福建即补都阃府”,他说:“这些明末清初的石碑都与航海文化有关,比如,即补都阃府就是救济船商的临时客栈。”

相关图片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