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泉州频道>泉州时政>科教文卫> 正文

蚶江—鹿港对渡:那一段帆影交织的黄金岁月

qz.fjsen.com 2014-10-31 10:13:48 陈梦婕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来鹿港,听一阕闽台“对渡曲”

鹿港老街里铺满红砖的巷弄。

采访地点:台湾彰化县鹿港

东南网10月31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刘深魁 文/图)27日傍晚,街上的商贩纷纷收了摊,喧闹了一天的鹿港小镇又恢复了宁静。此刻,在泉州街深处的“日茂行”古厝,刻刀、凿子敲打木头的声音不时响起,古厝的主人林景堂正蹲坐在院子里,细心打磨着一块龙纹插角。夕阳的余晖照在正厅门楣处的匾额上,“鳌波东注”四个大字熠熠生辉。

“‘鳌’指的是鳌城,也就是今天的石狮永宁镇,说明林家的祖先是从泉州来的,所以才叫‘鳌波东注’。”提起闽台对渡史及日茂行的往昔盛景,身为日茂行创始人林振嵩十三氏孙的林景堂感慨万千。

林景堂说,整个鹿港的故事,都要从“东注”和“对渡”这四个字说起……

郊商云集:繁华犹似小泉州

“林振嵩是永宁西门外人,乾隆三十年(1765年)来鹿港经商,后设立‘日茂行’从事两岸贸易,是当时鹿港规模最大的商行,也奠定了他在鹿港首富的地位。”鹿港文教基金会董事长王康寿说。

据王康寿介绍,大陆的商品、文化和技术“东注”鹿港始于清初。当时,泉州、漳州一带的移民渡海来台大多由鹿港上岸,因此鹿港便成为福建移民的重要登陆港口和聚居点。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福州将军永德上疏,奏请开设鹿港为正口,与泉州蚶江对渡通商。第二年,清廷正式诏设鹿仔港(鹿港)为正口,与蚶江直渡,自此鹿港进入全盛时期。

“鹿港与艋舺、台南府城几乎掌控全岛货物的出入,因此台湾也就有了‘一府二鹿三艋舺’之说。”当地文史专家、《鹿港时报》创办人林文雄表示,由蚶江港东渡鹿港,航线最短,当时一艘艘满载大米、鹿皮、蔗糖、木材、水果、海产品的商船,从鹿港起锚,驶向蚶江;而满载药材、瓷器、烟茶、工艺品的货船,也从蚶江启航,一昼夜就直达鹿港,鹿港成为帆樯云集的港口和米谷土产的集散地,一时间赢得“繁华犹似小泉州”的美名。

在中山路上,清代各商号的遗址仍保存完好,泉郊会馆的旧址也藏身其中,高挂的匾额仿佛在诉说着郊商带给这座小镇的荣光。“郊和郊行,是闽台两地民间使用的特有名词,是指经营批发贸易的商行,类似台湾现在的同业公会,而泉郊会馆是专门从事与泉州贸易的郊行。”彰化区渔会秘书洪一平说,鼎盛时期共有泉郊、厦郊、南郊、油郊等8大商业组织,称“鹿港八郊”。其中泉郊最多,成员有200余家,而且最大的郊商正是林振嵩的“日茂行”。

据鹿港文教基金会执行长魏钟生介绍,在台湾开发史上,郊行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们维系着闽台间的经贸往来,促进了台湾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后来,鹿港因河道淤积而没落,郊行也纷纷凋零。不过幸运的是,时至今日,泉郊和敢郊依然存在,其中前者已摆脱经济组织的色彩,专职于公益慈善事业;而敢郊仍保持着原本的商号业务形态,主要从事日用杂货的批发、零售。

“两岸对渡,不仅促进两岸经济繁荣,而且传播中华文化,形成了多元性的‘对渡文化’。”王康寿认为,蚶江鹿港对渡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鹿港将“泉州文化”全盘移稼来台,造就了台湾开发过程中的“鹿港文化期”。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