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的泉港实验
泉港山腰街道居民在社区服务中心咨询、申请社会救助。
东南网10月17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赵锦飞 通讯员 庄国辉/文 游庆辉/图)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一直是农村发展的短板。农村有句话,“有事找村主任”,但是人难找,事难办,即使盖个章也颇费工夫。没有常态化的平台,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公共服务水平很难提高。
从2012年开始,泉州市泉港区开始探索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平台建设,是拓展农村公共服务的突破口。目前,泉港区在全区100个村居建设93个社区服务站,提供代办服务类、咨询服务类、帮扶服务类等综合服务,还招聘18名社区服务站专职工作者,指导群众办理事务,并在一定工作时间内进行轮岗。
此外,服务站还拓展渠道,依托邮政综合服务平台,整合引入供水、供电、供气、通信、邮政等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公共服务项目,群众不出村(居)就能享受各项便捷服务。
平台建设:93个社区服务站承接公共服务
走进前黄镇后张村,后张社区服务站窗明几净,面积80多平方米,窗口分为咨询类、帮扶类和代办类三个类型,7个人在此办公。记者了解到,该服务站于今年7月开始运营。
村支部书记张洪新介绍,全村有2700多人。此前,村民办事都找村干部。可村干部经常在外,找人不方便。而且,村里能办的事情少,村民要办理的事项大多要到镇里才能办好。这样,很多事情被耽搁了,村民对此颇有微词。
“特别是新农保、新农合等,这是群众办理的主要事项,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耽误不得。但是,村委会又做不了主,村干部也不专业,这是农村公共服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泉港区民政局社会事务股负责人林志云说。
为此,今年泉港区政府和前黄镇政府拿出16万元,建设后张社区服务站,承接了村里所有的公共服务事项。服务站服务内容为3类:第一类是代办服务类,主要是区、镇行政服务中心委托的行政服务事项,如新农合、新农保等;第二类是咨询服务类,主要是涉农政策、农技知识等咨询服务;第三类是帮扶服务类,依托邮政综合服务平台,提供供水、供电、供气等公共服务事项。
有了平台,服务站还建章立制,上班时间与机关单位一样,配齐了计生、民政等7名代办员,实现归类管理。服务站还实行“一次性告知制度”、“限时办结制度”等,村民要求的代办事项,村停留时间不得超过3个工作日,需延期办结的事情,不得超过3个工作日。此外,服务站采取“立即办”、“承诺办”、“报送办”等措施,确保代办服务的高效、便捷。
村民老张说,村民想办事,就到服务站,足不出村就可办好事情。而且,工作人员上班时间都在,无须花时间找村干部,也无须找关系,这样方便多了。
对于后张村的尝试,前黄镇副镇长刘冷华说,农村按照城市社区的配置标准建设服务站,打造社区公共服务中心,这是农村公共服务的突破口。有了平台,农村社会公共服务就能发挥集聚作用,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提高服务供给的效率。
记者了解到,与后张村一样,目前泉港100个村居已经建设93个社区服务站,除了6个在城区外,其他全部在农村。区里将这些服务站定位成延伸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开展社区便民服务的重要载体,明年社区服务站将覆盖所有村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