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泉州频道>泉州民生>城事要闻> 正文

西街复兴之曾井巷:状元贤相震南宋 诗书文彩耀今朝

qz.fjsen.com 2014-10-01 10:16:38 来源:东南早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西街复兴·藏宝图

第十三站 曾井巷

南宋贤相井边生

相传宋代状元曾从龙生于此处井盘上

□早报记者 蔡紫旻 张素萍 傅恒 王柏峰 文/图

曾井巷是西街孝感巷左畔一小巷,巷子得名与巷内的“状元井”有关,“状元井”得名又与宋代状元、一代贤相曾从龙有关。

故事是这样开始的:曾从龙家贫,其母在井边洗衣,朦胧之中但见八名仙女飘然而降,伴着悠扬的乐声翩翩起舞,不久又飞下四名金甲力士,而一条鳞光闪闪的蛟龙,从她口中钻了进去,继而男婴呱呱坠地。故事还有另一个版本,说曾从龙在井口望见水中有一条路,之后高中状元……

时光流转到了今天,仍可见泉州市区新门街龙头山曾氏祠堂的对联曰:“事宋主七八宗为公为将为相,祀乡贤十六位立德立言立功。”亦可见原交通部副部长林祖乙、厦门大学原校长林祖赓兄弟俩位于曾井巷老宅内,有一副对联写着:“自祖宗积德数百年忠孝休声始我后,愿孙子承家千万世诗书文彩耀人前。”

两副对联跨越了中国古代数个朝代,却遥相呼应,道尽曾井巷以诗书文彩光耀门楣,崇尚忠孝仁义的故事。巷子里的古井、古厝则是那一段段历史的印证。

状元贤相震南宋 诗书文彩耀今朝

从古至今,曾井巷从来不缺少故事。南宋贤相曾从龙一门四相一状元,当代曾井巷林家八个子女五人考上大学,从这里走出了原交通部副部长林祖乙,原厦门大学校长林祖赓,湖南大学教授林志成,以及高级工程师翁志恩。巷子南口西侧有一境庙妙因宫奉祀保生大帝,巷内原有状元曾从龙府第,今日故宅已废,仅余一口“状元井”见证世事沧桑,状元井东面,有联魁宫,巷内一处寻常人家的院墙上,嵌着古老的“石敢当”三字。

一宫一庙,古井古厝,巷头巷尾相映成趣。这一切都让人感叹,文都泉州“诗书文彩耀人前”的古老传统从未远去,薪火相承。

曾井巷状元井

四相一状元

人称“曾半朝”

曾井巷得名于泉州状元、南宋贤相曾从龙的出生故事。如今在曾井巷居民楼围墙外,留有一个井盘两孔的状元井,而状元曾从龙故宅遗址,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前仍有残迹。

曾从龙字居锡,宋宁宗庆元已未进士第一,累官至枢密使兼参知政事,归授资政殿大学士。史称他“才行文学,剔历中外,蔚有声誉”。宋时泉州仕官之盛,以曾家为最,曾公亮、曾孝宽、曾怀、曾从龙——龙山衍派宋朝时最辉煌,共出了四位宰相一位状元,人称“曾半朝”、“一门四相”。

妙因宫奉祀着保生大帝

●状元出生地 至今有传说

泉州市区地方志学会理事许月才介绍,状元井为大圆石盘点井面,凿有两个圆孔,孔径0.23米,据传当年水深而且很清冽,可惜如今井眼已淤塞不能再用。井盖八角形,边长0.38米,由花岗石砌成。井后墙壁上嵌入一方石刻阴文楷书“状元井”三字,字大一尺多见方,是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曾从龙裔孙曾士谦所书。旁边立有“曾从龙状元井”石碑两方,上面写明状元井于1998年公布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记载,上世纪初,状元井边的地上三面围着砖墙,前面则为通路,后面就是菜园,菜园内有残存的状元故宅石巨阶。如今连菜园也无处寻。

关于曾从龙与状元井,有两个传说。一说曾从龙年少时,曾经见到真龙出现在井中,后状元及第,泉州人仰慕他的声誉,因此把这口井称作状元井,巷子为曾井巷。另一说是南宋时,西街一母亲十月怀胎,在井边洗衣时晕倒,梦见仙女下凡蛟龙钻进口中,醒来发现生了一男孩,传龙转世,故取名一龙。一龙聪明勤奋,十九岁中状元,皇帝很赏识他,遂赐名从龙,寓永远跟着龙,听从皇帝旨意。因曾状元生于井盘上,故此井称 “状元井”。

而曾从龙出生地故居,荒为菜园,上世纪六十年代前还可以看到残迹。

联魁宫或由文魁巷迁至曾井巷

●去世时皇帝为其“震悼辍朝”

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一作淳熙元年1174年),曾从龙出身于书香门第、官宦世家,他是北宋名相曾公亮四世从孙,长辈对他期望很高,故原名“一龙”。虽是北宋名相曾公亮的从孙,但由于祖上为官清廉,当曾从龙出世时,家中一贫如洗。

南宋庆元初,曾从龙任晋江县学教谕,庆元五年殿试时,他旁征博引,对答如流,宋宁宗赞不绝口,点其为状元。因“一龙”之名有犯圣讳,宁宗改赐名“从龙”。

曾从龙成名后,府第建在泉州升文山,即现在的新门街龙头山。他在龙头山的祠堂有两对联:其一“琼林宴罢花半壁;御苑归来笏满床。”其二“事宋主七八宗为公为将为相,祀乡贤十六位立德立言立功。”

曾从龙两次奉诏出使金国,不辱使命而返,他还提出“宽以从政,惠以受民”,建议“修德政,蓄人材,饬边备”,被采纳。

南宋端平二年冬,蒙古军队窥伺南宋的襄淮地区。曾从龙以枢密院使督视江淮、荆襄军防事务。正当他致力于江淮防务之际,因朝中主和派官员极力反对,曾从龙被召回京。抗元复国之志不能实现,他忧悒成疾,于宋端平三年正月十五逝世。理宗甚为哀痛,为之“震悼辍朝”,并遣使临奠,赠少师,封清源郡公,祀泉州乡贤祠。他的墓在南安三十五都瓦窑丘,今称“状元坡”。

林氏老宅始自清朝,新中国成立后林家8子女出了5名大学生。

曾井巷 2号

林宅:曾走出 交通部副部长和厦大校长

门牌号为曾井巷2号的这处古大厝,大门在西街356号,而从西街356号到366号,都属于这座古厝。从颇具异域风格的尖顶大门进入,一座闽南古厝映入眼帘,厅堂门楣上,依稀可见“宣统辛亥年秋月重建”字样——自105岁的翁老太太两年前去世后,古厝已无人居住。老人的四儿四女如今在国内外开枝散叶,包括原交通部副部长林祖乙、原厦门大学校长林祖赓、湖南大学教授林志成,以及上海知名的吴汀化工厂实验室主任翁志恩,她的四个女儿如今在北京、上海、香港,最远的在美国定居。

受林家人委托照管老宅的老傅说,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出身教师家庭的林家八个孩子,先后有五人考上大学,实属不易,一时传为美谈。

●始自清朝 发愿传承诗书文彩

从西街356号至366号,延伸至曾井巷内,都是林家的房子。

林家儿孙自读书起走出泉州,全都定居在外,早些年翁老太太常常到各地孩子的家中居住。因此,与林家人相识多年的老傅,便接受委托,帮忙照管房子。

老房子重建于清代宣统辛亥年间(1911年至1912年),始建的年份更早一些。如今居于厦门的林祖赓回忆,房子是曾祖父林世川建的,除了曾井巷这处产业,他原先在西街影剧院以西也有产业,后被卖掉。

由于祖父去世早,后辈们关于曾祖父所知甚少。“曾祖父是生意人,我们只能推测,是他生意做大之后,在原址规模上扩大重建了房子。”林祖赓说。

正厅内原有木雕阴刻行楷对联:“自祖宗积德数百年忠孝休声始我后,愿孙子承家千万世诗书文彩耀人前。”由于水淹掉漆,“休”字已难以辨识,林祖赓兄弟姐妹们根据回忆,记得那是一个“休”字。如今,对联已经收藏起来。“关于‘忠孝休声始我后’有何典故,我们很想知道,但家人都不了解。”

林宅临西街的石头门颇具阿拉伯风格

●阿拉伯风格印证泉州对外交流史

古厝临西街有一个颇具异域风格的石头门,门楣上本来写着“埔锦传芳”,林家人最早源自河南。

临西街的大门上装饰束腰尖拱状牌额,左右配尖顶环形小柱。入门后,中间是过道,左右为厢房。前落三门三开间,门上有三个半圆楣拱;进深二间,中间是下厅,左右为厢房;过天井及左右廊房即为内厅,面阔三间,进深四间;中为正厅,左右厢房,厅前墙壁连门均为木结构。

除了临街大门,古厝内还保留着一块古老的石墩,石墩上的雕刻花纹,为阿拉伯风格,与大门的尖顶装饰相呼应。

“泉州古时候对外交流频繁,城内有很多阿拉伯人,我们推测, 是曾祖父经商时结识了阿拉伯友人,因此建房时受到了影响。”林祖赓说。

●旅居东南亚 多人从事教育

院子里有一口古井,里面养了很多鱼,井旁的龙眼树硕果累累,林家后人们也在国内外开枝散叶。

林祖赓的父亲林志育原名林兴起,新中国成立前是厦门《星光日报》驻泉州的代理,立志投身教育事业的他,后来将名字改为林志育,专心教书育人,曾经在当时的培元小学、培元中学、泉州一中和几所农村学校先后任老师、校长。

林志育的弟弟去新加坡同样从事教育事业,他的同辈人当中也有人去了印尼。如今,旅居东南亚的林家人有100多人。

泉州人习惯在“路冲”之处的房屋墙上或门前立“石敢当”,以此用来辟邪镇妖。

●寒门八子女 五人大学生

“母亲原先是小学老师,有了我们之后,就在家照顾孩子,兼种一些农作物维持生活。”林祖赓说,新中国成立前,家里的生活很困难,因此大姐林彬枚、二姐林彬岚都没有读大学,小妹林彬荣则因为结婚,去了香港。

除此之外,林家另外5个孩子,全部是大学生。“新中国成立后读大学不用钱,生活困难的学生可以领到补助,所以我们五个孩子读了大学。”林祖赓回忆。而林祖乙也曾经说过:“我小时候家里很困难,吃过糠、野菜,十二三岁就曾做过一年多的童工。高中毕业以后,考入集美航海专科学校,主要是因为这个学校离家近、读书不要钱。”

第一个大学生是林家长子林祖乙,新中国成立后考上大学的他,后来曾担任交通部副部长。第二个大学生是林祖赓,他是厦门大学原校长。第三个大学生是湖南大学教授林志成,他高中没毕业就报考大学,并将原名祖勋改成志成,意为“志在成功”,林志成本科就读厦门大学化学系,研究生毕业于复旦大学。第四个大学生翁志恩是上海知名的吴汀化工厂实验室主任,高级工程师,他的名字是林家人为了感谢在困难时期长期帮助家庭的翁姓姨妈而取。第五个大学生是妹妹林彬彬,她毕业于华东纺织工学院,是上海耀华玻璃总厂玻璃纤维厂副厂长,从事防弹玻璃和玻璃纤维研究工作。

林家老大林彬枚在菲律宾教书,现在随儿子定居美国。老二林彬岚结婚后定居北京,先为护士,后来转做医生。小妹林彬荣如今在香港定居。

【古巷传说】

石敢当

行走在曾井巷,细心的探访者可发现巷中一民居外墙上嵌有一方碑刻,上面写有“石敢当”三字,或许因为岁月沧桑风雨洗礼,碑刻上原本描红的文字已经褪色,几乎看不到朱砂。

泉州南建筑博物馆原馆长黄金良在看过这个石敢当后表示,“如果这个石敢当还在的话,将是最代表泉州的“石敢当”,可惜这个石敢当目前已遭到破坏,永远地消失了。”原来,这个石敢当正好刻在具有泉州特色的“出砖入石”墙上,中间石壁上刻着石敢当三个字,最初旁边还有两个小佛像,非常难得。而如今,昔日完整的石敢当仅余石壁上的三个字。

闽南人对石敢当大多不会陌生。据介绍,石敢当本来名字是“泰山石敢当”,其在民居建筑上是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装饰品。石敢当时辟邪、压风、平浪、制煞之物,最早载于西汉史游的《急就章》:“师猛虎,石敢当,所不侵,龙未央。”它的最简单的造法是直接在一石碑上刻“石敢当”三个字,有的则在碑身加上其他的神公式或符号图案以增强辟邪的功效,有的则将石头雕刻成狮头等造型。泉州人习惯在“路冲”之处的房屋墙上或门前立“石敢当”,以此用来辟邪镇妖。

联魁宫

距离状元井十步远之处,有一座小型的闽南宫庙,宫庙的规制看上去似一土地公庙。走近一看,庙前横匾雕“状头里”三个字,神像后面的墙壁间写着一个大“魁”字。

附近居民也说不清,这究竟是土地公庙,还是联魁宫。据介绍,原本的土地公庙旁边,也有一宫庙,坊间称之为“联魁宫”,是联魁境的境庙。明清时期,从文魁巷口至五夫人巷口的西街两边、土地巷等均属于联魁境。资料显示,联魁宫奉祀相公爷,原本位于文魁巷口,始建年代不详。

有学者考证称,从墙壁上的“魁”字,或许可以推断此为联魁宫。至于为何从文魁巷迁至曾井巷,世事变迁,或许老一辈泉州人会知道个中原因。

妙因宫

曾井巷南口西侧、门牌368号,是一座奉祀保生大帝的宫庙,坊间称之为“妙因宫”。

明清时期,泉州城内以城墙为基本范围,城下设“隅”,“隅”下设“铺”,“铺”下设“境”,民间简称为“铺境”。经由类似于保甲制度建构起来的“铺境”体系,成为城市基层政权单位和行政区划。当时,泉州各铺、境地宫庙大多供奉铺主公、境主公。彼时,孝感巷、曾井巷、小督池、孝感新村、花棚下、大春巷、五塔巷北段、甘棠巷北段等辖属妙因境,境庙就是妙因宫。

根据记载,妙因宫坐西向东,始建年代不详(有种说法认为是宋季建),原有面积120平方米,民国时期拓宽街道被拆部分,后于1980年被退休之家侵占部分,现仅存40平方米。宫面阔、进深各3小间,硬山顶,门檐上筑现代栏匾墙一道,后有双孔井一口。门匾楷书“妙因慈济宫”,门联为“曾井福地存圣迹;妙因古庙崇医神”,内置奉祀保生大帝像的木雕八角重檐圆顶神龛。龛上为“真人所居”匾,龛联曰“妙手回春济世颂帝德;因果报应行善正人心。”

妙因宫奉祀的保生大帝,又称吴真人、真人仙师、花桥公等,原名吴讳夲(音同“涛”),祖籍安溪县石门,一生行医济世,救人无数,泉漳人民为纪念其恩德,于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建宫奉祀,并遍传于闽台及东南亚等地,自宋迄明封号10余次。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敕封“恩主吴天医灵妙惠真君万寿无极保生大帝”。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