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钱、地、生态 解开新型城镇化的晋江“密码”
解开新型城镇化的晋江“密码” 不久前,全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工作座谈会举行,晋江作为全国典型发言。从民营经济的“排头兵”到新型城镇化的“先遣队”,“晋江经验”自习近平同志提出以来,历经十二载,依旧站在改革与发展的最前端。 历史并非偶然。当民营经济带来财富积累的同时,也带来了城乡格局粗放、发展空间受限等诸多瓶颈。城市发展需求,产业转型压力,钱从哪里来?人才怎么聚?土地如何盘活?环境怎样保护?一连串的问号亟待这位“排头兵”提笔作答。座谈会上,晋江的答案铿锵有力: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抓手,努力建设县域统筹发展、科学发展的新范本。 答案明晰,内涵却值得深究。记者力图从人、钱、地、生态四要素着手,解开晋江新型城镇化背后的智慧“密码”。 □本报记者 叶舒雯 黄小玲 通讯员 陈文经 钱从哪里来 以经营城市广开财路 粗略估算,一个农民落户城镇,大约需要10万元的配套投入。高额的成本成为各地新型城镇化过程的首要考验。 再看两个数据,去年,晋江财政收入180多个亿,但本级留成仅一百来亿,且超过65%的财政支出要投入到民生之上;自2010年至今,晋江政府性投入已经超过500个亿,进入较为良性的循环状态。 怎么做到的?钱从哪里来? “政府主导、市场运作、自求平衡、滚动发展。”晋江给出“经营城市”新理念,当地专门成立城市经营运作办,由财政局长担任组长,利用有限的财政资金撬动巨大的社会资金。 理念一转变,路子就多了:争取政策性倾斜支持,池店南片区和城北组团项目授信总额90亿元,填海造地项目获农发行授信总额125亿元;开辟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新途径,在泉州率先发行三期城投债和一期短期融资券,募集资金40.5亿元;鼓励民营资本进入,自来水公司引入48%的民营股份,五店市传统街区运营公司引入55%的民营股份……手中有粮,面对高强度建设的资金需求,自然心中不慌。 靠经营、靠运作建城,晋江迎来了城市承载力的全面提升。在梅岭组团建设中,晋江在征迁时即同步与万达、世茂等大集团洽谈,迅速达成合作意向。房子一拆完,地块马上出让,项目立即开工,资金迅速回笼。而今,杂乱无章的民房被鲜活的商业业态、完善的公共配套所取代,同一地段店铺租金提高约6倍,区域GDP增长率提高约10个百分点。晋江赚来了发展空间和后劲,更赚来了民生改善。 人才怎么聚 从“筑巢引凤”到“引凤筑巢” 写好“人”字,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所在,而高端人才恰是当中最难的一笔。 从制造转型“智造”,求贤若渴的晋江,近年来专注于人才“聚宝盆”的打造。一方面,开全省先河,首批在纽约、西安、南京及台北设立四个人才工作联络站,将常年揽才的触角伸向海内外;另一方面,通过公共服务平台的突破性建设,先后生成洪山文创园、中小企业科技服务平台、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创新载体。 筑平台之“巢”,用心满满。但让人才在晋江安心“筑巢”则更考验诚意。 在晋江市中心,有座“人才房”。作为晋江市首批第四类“优秀人才”,恒安集团技术中心经理余志平仅用33.5万元就购买了一套105平方米的保障房。“让我们工作更安心了!”和余志平一样,去年,晋江市首批301名民企优秀人才均低价购得了政府专门提供的“人才房”。 近年来,晋江制定出台全国县级市首份《优秀人才认定标准》等10多份扶持政策,2012年至今财政累计拨出2200多万元优秀人才津补贴,792万元人才购房补贴,1500多万元人才保障住房补助;各类人才总量达27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6%,于此“筑巢”的各路豪杰,已成为引领晋江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强大军团。 |
- 2014-09-02晋江新型城镇化发展研讨会召开 专家学者共聚一堂
- 2014-09-02在城镇群中找准定位 专家把脉晋江新型城镇化建设
- 2014-09-01文与城的唱和 晋江推进新型城镇化系列报道之三
- 2014-08-31人与城的谐和 晋江市推进新型城镇化系列报道之二
- 2014-08-30产与城的协奏 晋江推进新型城镇化系列报道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