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管根生大陆花开两岸 技艺传承亟待重视
第二届海峡传统文化北管学术研讨会现场 东南网8月17日讯(本网记者 王祥楠 通讯员 庄国辉)时隔五年,第二届海峡传统文化北管学术研讨会于8月15日至17日在泉州泉港召开。本届研讨会吸引海峡两岸40余名专家学者参与,现场学术火花不断,使得北管学术研讨得到更进一步深化。 北管音乐简称“北管”,又名“小调、小曲、北曲、曲仔”,泉州师院曾华宏教授介绍,北管现在主要流行于闽南地区的泉港和台湾,根据地域特色称“泉州北管”和“台湾北管”。2006年,“泉州北管”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泉州师院的李寄萍和吴秋红两位教授认为,泉州北管和台湾北管是一对根生在大陆,花开在海峡两岸的民间传统音乐姊妹花。比较泉台北管史,学术界共识似形成于明末清初;然而南安、永春考古出土的两晋南朝、唐五代古北管乐器砖雕,与泉州开元寺飞天乐伎手持北管乐器的物证,及唐代“天子传音”的民间北管传说之辅证,是否可改写泉台北管历史,很值得思考和讨论。 作为泉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泉州北管》代表性传承人,刘宗训强烈意识到北管非遗已后继乏人,面临生存空间萎缩的困境。“现存的北管传承人大多已是年过花甲、两鬓染霜的古稀之人。北管艺人平时的从艺收入主要靠民间丧礼、通宵伴坐演唱取得微薄报酬。” 国立台湾戏曲学院郑荣兴教授介绍,台湾北管也面临泉州北管的类似困境,“近三十年来,台湾民间北管艺术的传承,有越来越没落的趋势。”郑荣兴分析,造成台湾北管传承困境,主要包括了“曲馆活动陷入停滞状态”和“教材教学无法统一”两大因素。 刘宗训认为,只有在表现形式、编排艺术上大胆创新,尽量迎合不同观众的欣赏口味,才能让观众有全新的艺术享受,从而不断拥有大批观众和市场。面对北管传承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现状,“民间艺人不能放弃理想,要坚持从传统中吸收营养,要坚持操琴颂唱,只为赤子而放歌!” 第二届海峡传统文化北管学术研讨会由福建文化经济交流中心、福建师范大学、闽南文化发展基金会、“东亚文化之都·2014泉州”泉港区建设发展领导小组主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