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泉州频道>泉州民生>城事要闻> 正文

西街复兴之台魁巷:老树压弯了腰 贞洁楼成记忆

qz.fjsen.com 2014-08-15 10:11:08 来源:东南早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这棵被压弯腰的老树,是台魁巷有代表性的景物之一

□早报记者 张素萍 蔡紫旻 傅恒 王柏峰 文/图

台魁巷,位于西街开元寺东边,从西街边向北至大寺后路口,地处泉州市旧城区开元寺保护片区内。因巷内原有一座奇仕宫,又名奇仕巷;又因该巷处在开元寺东塔边,别称东塔巷;该巷另一别称为白塔巷。

台魁巷得名与两个故事有关。其一,明代状元庄际昌为该巷奇仕宫题“雁塔钟灵”的匾额,希望泉州能出更多的宰相(台)和状元(魁);其二与一段耐人寻味的教子故事有关。

据传西街一条小巷有一种瓜能手,他中年得子,故而非常宠爱,致使儿子染上赌博等不良习惯。瓜农每次赴宴时都会带孩子去,但孩子长大后,瓜农认为不便再携儿同往。一天亲戚迁新居,正逢孩子不在家,瓜农便独自赴宴,归来时已是晚间,他顺便抱回一颗成熟的瓜。因为多喝了点酒,瓜农回家后抱着瓜径直上床睡觉。夜间一黑影从他房间溜出去,燃蜡一照,瓜农发现一把利刀恰好插在他头旁的瓜上。后来瓜农一连数日不见儿子踪影,才恍然大悟那夜竟是逆子所为。

却说儿子误以为杀死父亲后,再也不敢回家。恰逢一将军出榜招兵,遂投身行伍。几年后,他竟屡立战功,被荐升至提督,授缺闽省。他忆起儿时之事痛心自责,欲回父亲坟前请罪。谁知回家一看,老父安在,不由下跪哭着谢罪,瓜农原谅儿子之罪。

闽南俗语“宠儿宰瓜”,说的便是此事。因“宰”字闽南方言与“台”同音,“宰瓜”遂成“台瓜”,人们便称那条巷为“台瓜巷”,后谐音“台魁巷”。

开元寺东塔边上的台魁巷,无处不风景

古时候台魁巷内曾有节孝坊、贞洁楼、忠孝坊,也有保佑妇孺平安的“奇仕妈”。时光匆匆,如今的台魁巷与历史有关的遗迹,只剩下奇仕宫紧锁的大殿、丧失了原先作用的过路亭,以及古色古香的粘氏古厝……可是台魁巷的故事没有结束,巷口的白来叶树,巷中的保和堂,痔疮科名医龚素珍以及她家三代五位医生,都延续奇仕妈保佑平安的传说,治病救人,把寻常人家的健康大事放在心上。

巷口老树

浑身是宝 叶和籽都能治病

台魁巷人来人往,巷口一棵巨大的古树弯着树干,横跨小巷两侧,稀疏的落叶掉落大地,在夕阳斜照下,别有一番风情。一名补鞋师傅坐在树下专心地缝补一双鞋,他的店铺已有十几年的光景。

这棵巨大的古树,粗大的树干从窄窄的小巷中顽强地抬头向上,伸展枝干,也算得上巷子有代表性的景物之一。古树树干1米多高处不是笔直向上,而是几乎与地面平行,一树虬枝扭曲延伸,犹如一盆巨大的盆景。而树冠绿叶郁郁,形状有如昂首望天的孔雀。

街坊说这是白来叶树,树龄大约有80年,树干一人合抱不得。据介绍,这棵白来叶树一年要落两次叶,每一次都是叶子落得精光,三五天后立刻就发出新芽来。神奇的是,这棵树的叶子可以治病,尤其是小孩子身上长了疖子之类的,摘几片树叶煮一煮喝,就能起到消炎的作用。有意思的是,这棵用来治“瘤子”的树,树干上却长满了天然的“树瘤子”。

据《福建民间草药》记载,白来叶又名漆娘舅、漆舅、雀榕、笔管树、大叶榕树、山榕。此树叶有药效,可解热行气,除湿消疹。

补鞋师傅补充介绍,白来叶树的树叶可以治皮肤病,而树籽捣碎后可用来治鼻炎,时常见到附近居民来摘几片树叶。

两百多年保和堂

老字号保和堂

200多年店铺 蔡清后裔所开

著名理学家蔡清后裔开设的“保和堂”,专售祖传秘制疔膏,“只卖药不看病”。

一张旧桌、几张椅子便成了一个卖药点,一位老人坐在桌子前看报纸,他就是蔡清的后裔、“保和堂”的传人之一蔡顺斌,今年79岁。200多年前就有这家店铺。过去群众生活困难,卫生条件差,身上红肿发痒全靠这家的疔膏了。

蔡顺斌和他的兄弟几人轮流坐堂,五天或十天一轮,制膏销售。

白塔疔膏由来和制作

蔡顺斌介绍,道士张壬淑为了感谢蔡氏对他的照顾,特赠一个秘方。蔡氏祖上反复验证,调整药物比例,找出专治一切疔毒兼治外科诸症的最佳配方,使之用药“应手奏效,识者珍之”。

因老铺前挂有一座纸糊的五层白塔,所以疔膏以白塔为标记,又称“白塔膏”。白塔疔膏最鼎盛的时期,台魁巷被世人传为白塔巷,当时慕名购买的人不知台魁巷,只听说有条白塔巷。

半斤的疔膏需花费半个小时制成。据蔡顺斌介绍,他从小就看爷爷制药,受到大家庭环境的影响,耳濡目染学会了这门制药技术。制作这个疔膏要根据祖传秘方,将中药材放入锅中熬成糊状,待凝固成膏状,再用铁片把膏药放入一个瓷缸中待用。虽然看似简单,可熬药过程不能大意,火候和黏稠度都要把握得宜,并且要忍受巨大的浓烟。

仍有人慕名前来买药

曾经家喻户晓的白塔疔膏就用牛皮纸包成一团团,摆放在桌子上卖。

家住孝感巷蔡清故居的蔡顺斌,常步行到台魁巷保和堂去看店。他说,疔疮是一种起病很急、全身各部位都可能发生的疾病,尤以头面、手指、足趾生疔为多,若用白塔膏敷贴患处,可解除疾患痛苦,所以白塔膏被视为“外科圣药”。

蔡老伯说:“一包两三元,真的赚不了什么钱,主要是服务群众。现在很多年轻人已经不知道这个药膏了,倒是有外地人前来买药。”据蔡老伯介绍,前段时间有住在北京的人,让泉州的亲戚买一些寄过去;前天还有个西藏的也来买药,功效是显而易见的。

近日还有个护士也来买疔膏,蔡老伯很奇怪,医院这么方便拿药,怎么还来跟他买药?护士解释道,她去医院看医生,医生说这红肿要用保和堂的疔膏,贴几次马上就好了。

前年泉州保和堂白塔疔膏入选第四批市级非遗保护名录,这家店铺已经传承了二十几代人,疔膏的功效也家喻户晓,可惜保和堂面临传承困境。

蔡顺斌告诉记者:“随着卫生条件和经济环境改善,生疮长疔也不是什么疑难杂症。知道白塔疔膏的大多是年纪较大的老人,很多年轻人根本不知道有这么一剂良药。”

古色古香过路亭

台魁巷7号

金国后裔粘氏 安居巷内成大户

台魁巷7号是一座闽南古大厝,小门虚掩,推门而入,天井顶上的四个屋檐拼成画框,淡蓝色的天空是画布,静谧的开元寺东塔映于中央,偶有飞鸟掠过。

这是金国皇族后裔粘氏旧居,是台魁巷里保存最完好的古厝之一。

在泉州,但凡提及粘氏,极易令人联想到金国皇族后裔。而住在西街的街坊,大多知道粘氏是此地大户。

原来,粘氏的先祖姓完颜,为满族人。金国被元灭后,为了保存实力,完颜氏后人有的改姓完或者颜,有的改姓连。元朝时期,为了躲避战乱,八世祖粘博温察儿到陕西,后来又从陕西迁往泉州府晋江县的永宁、衙口一带。

在泉州,粘氏后人主要分布在甲第巷、西街、浮桥等地,早报西街藏宝图记者在甲第巷就曾遇到粘氏皇族后裔。而曾住在台魁巷7号的粘天配阿姨,是此巷的街长,可惜此行记者得悉,粘天配阿姨已然与世长辞。粘家媳妇介绍,她家的古厝是巷中年代较为久远的古厝,但是久经时光洗礼,古厝里的古物大多已经无处寻找,但是建筑的构架、门板依然是往昔的模样。“孩子们都不住这里了,有的搬出祖厝自己盖了新房,有的已经不在泉州居住。”

老树下的补鞋匠

台魁巷11号

过路亭石柱上联 已看不出字迹

台魁巷11号奇仕宫,供奉临水三夫人,上世纪60年代变为工厂。

奇仕宫前过路亭,跨台魁巷而立,四角均有方形石柱,西北隅一柱子刻有“华协于帝位尊真武”,下署“光绪乙酉葭月谷旦”。有人说上联一柱在相对应的另一面,可惜已经看不出字迹。

如今管理奇仕宫的张培珍,是陈刺姑的养女,回忆起陈刺姑的身世,她感慨不已:“阿姑其实出生在南洋,幼年被人偷走,后来与养父母定居泉州,她13岁就出家了,21岁进入奇仕宫,直到81岁去世。”

张培珍小时候曾看过一块嵌在大殿墙壁里的石匾额,后被毁。大殿遭破坏后,陈刺姑悄悄收起奇仕妈神像,放在后殿自己供奉,直到后来再次开放给香客祭拜。

奇仕宫祀临水三夫人,其中临水夫人俗身名叫陈靖姑,是福州罗源下渡人,生于唐大历二年(767年),享年24岁。其他两尊神像为金水娘娘和李三娘,为陈靖姑结拜姐妹。

奇仕妈陈靖姑是福建仅次于妈祖的一位地方女神,专保妇孺生育平安,清代咸丰皇帝晋封其为“顺天圣母”。传说此神在古田县临水乡显圣斩白蛇,其地建有“临水宫”。泉州各地的临水夫人宫宙信众,在农历十月十五临水夫人诞辰日,必数年一次到古田县的临水宫谒祖,盛况空前。

张培珍说,奇仕妈宫从福建分炉至台湾,成为临水夫人宫。

泉州历史文化中心工作人员许月才介绍,境庙“华仕宫”奉祀保生大帝,废圮仅几十年,剩下两对石柱(花岗岩石)移至台魁巷“奇仕妈”(临水夫人陈靖姑)宫前的拜(路)亭作亭柱,其中一对石柱楹联阴刻“华胄溯武当位尊极北 仕刘兴汉鼎义重山西 光绪乙酉年立”。

古大厝里藏名医

台魁巷7-1号

名医龚素珍一家三代五医生

从台魁巷7号粘家大宅进去,在古厝石埕的尽头,一座虚掩着门的民宅映入眼帘。

在这座没有任何标识的民宅里,住着一位治疗痔疮的名医龚素珍。从父亲到女儿、女婿,龚素珍一家三代出了五位医生,如今76岁的她总想“隐退江湖”,可仍不时有病人找上门来。

台魁巷7-1号住的是李家人。新中国成立后,老中医李炳堃离开自己的诊所,进入医院工作,也把女儿龚素珍带上学医之路。李炳堃原先有三个女儿,他的第三个女儿就是龚素珍。当年被送到龚家的龚素珍,10多岁初中毕业就跟生父学医,后来她师从中医院痔疮科名医,成了痔疮科方面的专家,还曾作为专家到马来西亚坐诊。

弟弟李炯伟说起姐姐,一脸自豪:“姐姐救了很多人的命。”

龚素珍的丈夫曾炳文是西医外科医生,曾随医疗队援助非洲。女儿、女婿如今也都是有名的医生。

这两年龚素珍搬到古榕巷居住,虽然办公室仍在,但是年纪渐长的她已不再每日坐诊。

(黄晖/绘)

古巷探幽

节孝坊 位于台魁巷左畔,是明代泉州府第一座旌表节孝坊,明嘉靖以前为里人庄允祥妻子曾选玉节孝而立,清道光年间尚存,后被毁。

贞洁楼 又名“贞洁坊”,位于西街北畔(大约在台魁巷附近),明代嘉靖以前为庄允祥妻子曾选玉而立,清道光年间尚存,后被毁。

忠孝坊 位于西街台魁巷口,宋代枢密使刘昌言居是坊,宋太宗曾赞刘昌言“忠孝两全”,里人因此以“忠孝”作为坊名。

奇士坊 在台魁巷内,忠孝坊以北(约为今天的奇仕妈宫一带)。宋太宗称刘昌言“东南一奇士”,里人因此以“奇士”为名再立一坊。

朱鉴都宪第 在台魁巷内。朱鉴,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举人,累官右都御使,巡抚山西。宅第中有颐老堂。今已废。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