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阿城市论坛期间,阿拉伯友人在德化体验陶瓷手拉坯制作工艺。 东南网7月17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林剑波 通讯员 寇婉琼/文 陈志明 摄)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在新的历史时期应如何抓住机遇,以更开阔的胸怀,去拥抱“海丝”沿线的新朋老友? 不久前,泉州正式申报设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主要包括文化交流、经贸往来、基础设施建设、沟通协调机制等四项内容。市委书记黄少萍表示,泉州与“海丝”沿线产业互补性强,经贸合作潜力大,具有共建“一带一路”的现实基础。泉州将充分发挥“海丝”起点城市的作用,以文化引领、经贸合作、互联互通、互惠互利为主线,先行先试,担当“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排头兵”“试验田”。 优化环境 助推经贸合作 “今天有4柜总值150万元的陶瓷出厂,从厦门港出发后,沿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进入欧洲市场。”近日,在德化协发光洋陶瓷公司,总经理许庆水说,公司近年来出口东盟、中东地区的比重逐渐加大,去年自营出口达1135万美元。“公司在2010年申请了清真halal证书,成为全球第一家获此认证的陶瓷生产商,产品已成功打入东盟、中东地区的8个国家。” 泉州已形成石化、纺织服装、鞋业等3个产值各超千亿元,装备制造、建筑建材、食品饮料等3个产值各超500亿元的产业集群。2013年,该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2460亿元,同比增长13.4%。雄厚的产业基础为泉州对外贸易奠定了坚强基础。去年,泉州与“海丝”沿线国家间的贸易总额超过130亿美元。中东、东盟分别成为泉州第一和第四大贸易伙伴,两地区累计来泉州设立企业1389家,投资额达41.45亿美元;同时,泉州企业也赴“海丝”沿线国家投资,设有办事机构27个。 泉州海关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泉州与东盟的贸易额为82.3亿元,出口62.8亿元;与中东的贸易额为225.9亿元,出口54亿元;与非洲的贸易额为77.4亿元,出口36.4亿元,贸易往来热度不减。 泉州市长郑新聪表示,泉州将继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发挥2个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和4个省级出口基地的作用,建设出口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支持企业设立境外营销网店,开展国际商标注册和国际品牌并购,培育本土跨国企业等。 宋元时期,泉州港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是“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之一。以获评全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为契机,泉州实施了古港复兴计划,推进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综合配套服务体系,提升港航企业实力,拓展港口辐射圈。2013年,泉州海洋经济总产值突破千亿元,港口货物吞吐量达1.1亿吨。 上月,首届中阿城市论坛在泉州举行。19个阿盟城市的代表、驻华使节和专家,以及国内城市代表、学者,共200多人与会。 在论坛上,泉州推出重点招商项目162个,总投资2650亿元,并分别与突尼斯苏斯市、苏丹喀土穆州两个城市签署友好意向书,双方将开展经贸、文化、人才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同时,论坛还通过泉州提出成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城市联盟的倡议,将在泉州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城市联盟秘书处、会址。 目前,泉州征集到48个与“海丝”相关的建设项目,包括中国-沙特阿拉伯石化产业合作泉州园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文化交流展示中心等,将以此为依托开始先行先试。 激活资源 热络文化交流 今年6月初,出生于德化陶瓷世家的省美术工艺大师苏献忠作品展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开幕,展出陶瓷32件,活动为期3个月。“古时候,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往外输出陶瓷、茶叶文化,如今,泉州要加强同该地区的多边合作,文化要先行。”苏献忠表示,以此次个展为起点,接下来,他将沿着“海丝”,再到德国、法国、英国办个展。 目前,泉州与“海丝”沿线地区的民间文化交流日趋热络。早在2011年,著名艺术家蔡国强就应卡塔尔公主玛雅莎之邀,在多哈举办烟花艺术表演展。“自那以后,我与阿拉伯的联系就延续下来了。”蔡国强说。 在首届中阿城市论坛上,泉州取得与阿拉伯国家的最新官方文化交流成果。论坛期间,阿拉伯友人参观了圣墓、清净寺等伊斯兰文化景点。巴勒斯坦贝托尼亚市市长利比赫·道拉对此赞叹不已:“泉州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令我最敬佩的就是,在这里各种宗教文化能够交融并存,真是一座非常人性化的城市!” 作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泉州拥有大量文物古迹,包括现存18个与“海丝”相关的代表性遗产点。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记者看到,石刻陈列馆里展示着200多方宋元时期伊斯兰教、景教等宗教石刻,以及摩尼教遗址、遗物照片和娑罗门教寺院建筑构件。凭借这样的文化优势,泉州先后举办了“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与伊斯兰文化”“中国与东南亚”等国际文化学术会议。 为保护、传承“海丝”文化遗产,泉州投入亿元对开元寺、文兴码头、天后宫等重点文物单位进行修缮,升级消防安全设施,整体维护20个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并通过数字化处理,有机整合“海丝”文化资源。 获评“东亚文化之都”之后,泉州开启了古城文化复兴计划。古城面积约为6.1平方公里,其中西街片区是古城肌理、文化遗存的密集区。该计划以西街片区改造、当代艺术馆等文化项目为带动,实施“古城-古港-新区-全域联动”系列项目建设,在延续历史文脉的前提下,保护文化生态,促进传统与现代有机融合。古城复兴计划得到海内外泉籍人士的支持,已累计获捐上亿元。 此外,泉州还扶持“海丝”文艺创作,开发“海丝”文化元素旅游产品、创意产业,通过整合“海丝”重点文保单位、“海丝”重点非遗、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打造一批“海丝”旅游示范基地,塑造“海丝”文化品牌。 今年是“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年”,交流年将设立“海上丝绸之路”专题活动板块。泉州向主办部门上报的高峰论坛、经济论坛及华媒万里行、国际木偶节等活动,全部获批纳入“海丝”专题活动板块,数量为全国设区市之最。 “一带一路”给泉州带来发展机遇 ——访泉州师范学院闽东南经济研究所所长汪威毅 东南网7月17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林剑波 通讯员 林伟荦)“虽然世界经济总体上未实现稳定复苏,可是,东盟与中东却成为泉州最重要的贸易伙伴。”近日,泉州师范学院闽东南经济研究所所长汪威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自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在发达国家的传统出口市场陷入低迷,泉州遂在东盟、中东等地区开拓新兴市场。泉州出口东盟的产品,主要来自纺织服装、鞋业、机械装备制造等五大传统产业,而进口的多是煤炭、木材等初级产品。在泉州的对外贸易中,这些新兴市场的重要性日趋凸显。 对泉州与东盟、中东经贸关系的发展前景,汪威毅认为,双方目前的这种进出口贸易规模和商品结构,在短期内将保持稳定。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无疑将对泉州产生重要影响,为该市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提供良好机遇。第一,“一带一路”战略将依靠我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继续推出基建、交通的互联互通,以及贸易投资的便利化等措施。东南亚是泉州华侨的主要聚居地,而泉籍华侨在当地有很大的经济影响力。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交通、贸易、投资的便利化,可以更加巩固泉州在该地区原本就紧密的经济联系。第二,泉州以东南亚和中东地区作为原材料的进口市场,而把这两个地区作为制成品的出口市场,经济上的前向、后向产业关联性都十分紧密。“海丝”与我国最重要的能源运输通道高度重合,提升这些地区在我国经济发展和外交格局中的地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作为“海丝”的起点,泉州将在其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 背景链接>>> 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中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宋元时期,泉州港(古称“刺桐港”)成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东方第一大港”。 唐朝时,随着海外贸易往来的发展,泉州出现“市井十洲人”的繁荣景象,最多的是阿拉伯人和波斯人。成千上万的穆斯林纷至沓来,他们在这里经营香料、珠宝、丝绸、瓷器等货物贸易,催生了佛莲、蒲寿庚等著名阿拉伯大商巨贾。 频繁的国际交流,使多元文化在泉州交汇相融。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海上丝绸之路”考察时,将泉州列为最重要的考察城市之一,并把全球首个“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确立在该市。该市保存了丰富、完好的历史古迹,赢得“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世界宗教博物馆”等文化美名。 沿着“海上丝绸之路”,泉籍乡亲走向世界各地。目前,泉籍华侨华人有790多万之众,分布在5大洲的29个国家和地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