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时政> 县市新闻 > 正文

歌词信手拈来即兴编唱 永春一都镇山歌飘飘

qz.fjsen.com 2014-07-14 10:10:16 梁白瑜 黄昌盛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仙友村的超级歌迷

“仙友村的洋头一带人口只有300多人,就有几十人会唱山歌,他们经常聚在老人活动中心里活动。”一都镇文化站站长黄昌盛说,在村里的双溪一带有两位山歌迷,分别是50多岁的曾桂英和88岁的李宿。“前阵子,我们站组织工作人员到曾桂英家录像,过了几天曾老师特意打电话来告诉我们,她还有好几首没唱呢,让我们再去录一次。”

今年88岁的李宿可谓山歌传奇。出生于一都镇光山村的她,14岁起唱山歌,70多年来几乎不间断。还没出嫁前,李老师就用毛笔抄录了好多本歌词,年老后则请人用钢笔抄写,她的歌词、歌谱、磁带最多时装了整整一个大布袋。几十年来,一到晚上,她时常独自一人坐在小楼上唱唱山歌解解闷。

“那会儿才50多岁,一次到田间摘草,遇到两位从永春锦斗镇来的扛木头的中年男子。当时,他们正唱着山歌:新做的菜篮六角星,摘草的娘子很好生,兔子有喂多少只?一斤要卖多少钱?”如今已经眼花耳背的李宿依然清晰地记得那一幕,“我立即就对唱起来:新做的菜篮六角星,摘草的娘子不好生,兔子有喂几十只,一只送你不收钱。”

“李婶是个歌迷,她的记忆力超好,现场应变能力也强。”村民们对这位老歌手崇拜得很。“不过,她的歌词有些太露骨了,听了会脸红。”几个邻居噗嗤地笑起来。

黄田村的对歌赛

“几十年前了,那会儿我们还是年轻小伙子呢,跟人对歌,输了……”在黄田村,50多岁的老李谈起往事还忍不住哈哈大笑,“那天,我们两三个年轻人正在田里干活,遇到对面走来几个大田县的姑娘,我们想逗她们一玩,于是就挑起了对歌比赛。大田姑娘太能唱了,结果一天下来我们输了。于是双方约定第二天再战。”

满心不服气的黄田小伙子当晚一边招兵买马,一边找来歌谱抄写,一直忙到凌晨两三点。第二天一早,五六位黄田小伙子信心满满地再次来到田里,猜想着对方不敢应战。“没想到,才等了几分钟时间,她们就来了。”老李说,比赛进行到中午,胜负未分,于是,两边的年轻人就凑成一伙在地里煮饭吃,吃完了,接着比,“最后,我们还是输了,输得心服口服”。

“山歌民谣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从事生产劳动的过程中创作出来的,它语言朴素真挚,曲调流畅优美,反映了劳动人民的喜怒哀乐。随着时代变迁,山歌已经濒临灭绝,为此最近5年,我们文化站开始着手收集整理山歌。”黄昌盛说,经过走村入户,到歌手家访谈、拍照、录像、复印山歌词,现已整理出几百首山歌,录制了20多位老歌手的作品。其中,《手巾歌》、《艰苦歌》、《陈三歌》和《石榴歌》等100多首山歌还保存得不错,最早的歌谱已经超过百年。这些山歌,有的吟诵动人的故事,有的讲述朴素的人生道理。比如:“树要大丛才有荫,水要大港才会清,火要大把才会光……”还有一些是对生活现象的细致观察。比如:“后头一丛桂花树,糖蜂飞来费千秋;哥你生来白甲幼,亲像竹纸包红绸……”当然,山歌里最多的还是情歌。山里人唱情歌,不像文艺片里那样文绉绉的,他们直抒胸臆,而且善于运用引用、比喻、想象和夸张等手法,很富有挑逗性。

目前,永春一都镇山歌正在积极争取列入泉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文中山歌均为闽南语)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