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潮未落风起再扬帆 海丝沿线省区期待新作为
乡音难改 新根发芽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拓宽中华文化的广度和维度 已过“而立之年”的林明慈放弃了在印尼做会计的丰厚薪水,来到广州暨南大学华文学院攻读华文教育专业。作为第二代华侨,在来广州读书前她从未登上过中国的土地。 在林明慈看来,对于华文教育的热情来源于当地华文师资的匮乏,以及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感。随着经济贸易相互融合,一批批乡音难改的侨胞子女投身华文教育,架起沟通桥梁的同时,也令民族情感“新根发芽”。 海上丝绸之路并不只是一条航路,更多的是载满了华侨华人的乡愁,以及世界各国对中国的关注。“中国溯古通今,通过凸显‘丝绸’自身的特质和其历史文化属性,彰显中华民族的战略文化传承,隐喻中国将致力于以柔性的力量、以平和的身段、以互利共赢的方式来实现自身的战略利益诉求。”中国南海研究院院长吴士存说。 缅甸联邦经济独立妇女协会会员张音美在广西南宁参加东盟青年干部(缅甸)高级研修班。“研修班会向学院提供诸如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和中国传统文化等各方面的专题讲座。”中国广西国际青年交流学院党委书记王智力说,一些东南亚国家的青年干部特别希望学习中国经济特区发展的成功经验,对这类课程也最感兴趣。 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交流让中华文化的广度和维度得以扩展,一些省市追溯和挖掘古海上丝绸之路特有的价值和理念,并为其注入新的时代内涵,以实现地区各国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同时进一步推进中国文化的对外辐射力和影响力。 厚积薄发 千帆竞渡 ——一幅全方位对外开放的蓝图徐徐展开,区域融合与跨越式发展将成大势 在泉州市委书记黄少萍看来,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对泉州加快发展跨越发展,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契机。从参与国家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到建设参与国家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和“东亚文化之都”,泉州正加快创新转型,实现跨越式发展。 构建面向“海丝”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促进地区间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建立更加开放的双向投资服务机制……一幅全方位对外开放的蓝图徐徐展开。 借助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东风”,国内一些外贸企业跟随市场变化调整市场战略,瞄准东南亚等新兴市场。这些地区具有劳动力成本低、物流航线日渐丰富等优势,成为当下企业家们沿着海上丝绸之路拓展业务的重要考量。 “近年来,欧美市场复苏缓慢,市场需求降低。东方不亮西方亮,新兴市场国家发展势头正猛,逼迫我们开拓东南亚、中东市场。”广东省丝绸纺织集团副总经理朱明艺说,去年,该集团新兴市场占出口份额约40%,新兴市场地区进出口贸易增幅高于整体增幅。 整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正逐渐形成一个海上大型经济圈,带动海上装备制造业、物流运输业等相关配套产业发展,加快相关产业整合升级。这必将极大地促进周边地区的区域融合与跨越式发展。 2007年初,广西在全国首开先河,批准成立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有限公司,北海港作为三港之一,与防城港、钦州港实行全面整合,这让港口的业务也从“政府任务”转为“面向市场”。2013年,在全球航运低迷的背景下,北海辖区港口货物吞吐量实现强劲增长,全年达2135.8万吨,同比增长18.5%。 勇于担当、积极参与,东南沿海各省市厚积薄发,千帆竞渡的景象正逐步展现。 位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地理中心的海南省将积极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桥头堡”。运用区位优势和政策倾斜效应,海南正策划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建设区域性枢纽港口和机场,并推动中国-东盟商贸物流集散中心建设。三沙市也将加快建设,努力成为海上丝路的中继站和海上服务基地。 “通过与有关国家开展海上互联互通、海洋经济、科技环保、社会人文等各领域的务实合作,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必将能实现中国和周边国家和谐相处、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吴士存说。 |
- 2014-07-03打造21世纪海丝先行区 泉州将开展“海丝”系列活动
- 2014-07-02在泰10万多泉籍华人 扛起“海丝”交流大旗
- 2014-06-27从“单打独斗”到九城携手 泉州13年海丝申遗路回眸
- 2014-06-26“海丝”或并进世遗名录 九城申遗联席会将在泉召开
- 2014-06-17泉州与阿拉伯有着千年情缘 遍地留下伊斯兰印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