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南音中心受邀走进西安 与千年古都“亲密接触”
一方是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一方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一方是十三朝古都,一方是东亚文化之都;一方是华夏文明发祥地,一方是闽南文化核心区……第九个中国文化遗产日前后,来自泉州南音中心的表演者们受邀走进西安,与这座千年古都的文脉“亲密接触” 穿越时空的相逢,跨越未来的对话 东南网6月18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何金) 与鼓乐的对话 6月14日下午,西安大唐芙蓉园迎来两支古乐团——西安鼓乐与泉州南音。 当日,陕西省文化厅在西安主办2014年“文化遗产日”暨西安鼓乐艺术节系列活动,大唐芙蓉园作为主会场,汇集西安知名的多家鼓乐社团,而泉州南音是本次活动唯一受邀的外来乐种。 当天下午,“丝海弦歌”——泉州南音音乐会专场演出在大唐芙蓉园紫云楼举行。《霏霏飒飒》《望明月》《感谢公主》《听见雁声悲》和《梅花操》等一首首传统经典南音曲目先后上演。独具特色的曲调唱腔,传递出浓浓的古典风情。紧接着,伴随着轰隆隆的鼓声与节奏感极强、富有秦汉地方特色的西安鼓乐精彩上演。 一边是婉约优雅,一边是豪迈奔放。两种古乐反差极大的尽情演绎,吸引了当地市民、游客和西安泉州商会许多老乡共近千名观众前来倾听。 据了解,西安鼓乐是千百年来流传在西安及周边地区的汉族民间大型鼓乐,起源于隋唐,历经宋、元、明、清,至今仍保持着相当完整的曲目、谱式、结构、乐器及演奏形式,是中国古代汉族音乐的重要遗存。 与西安鼓乐相比,泉州南音同样毫不逊色。南音用闽南语演唱,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汉族古乐之一。魏晋、唐宋时期,几次“衣冠南渡”,中原音乐文化被带到闽南地区,并与闽南本土音乐融合而自成一格。南音的唱法保留唐以前汉族古老的民族唱法,其唱、奏者的二度创作均极富创意。 陕西省艺术研究所丁科民所长说,作为中国四大古乐的其中两种,泉州南音和西安鼓乐颇有缘分,二者都发源于古代中原地区,都是2009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又分别来自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可谓两条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 取长补短会有时 6月16日下午,西安音乐学院演播大厅,泉州南音走进这座著名的音乐学府,向高校师生们“讲述”自己的故事。 这,吸引了西安音乐界的多位专家。西安音乐学院副院长白陆平说,与西安鼓乐铿锵劲道相比,泉州南音柔情似水。二者一柔一刚,代表了当前古乐一南一北两种迥异风格。 深谙国内各类古乐保护与发展的西安鼓乐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许德宝则认为,泉州南音与西安鼓乐近年来都取得了不错的发展与进步,但与此同时,二者均面临传承与保护方面的一些困惑。 许德宝告诉记者,几年前,他曾去过泉州。让他感到震撼的是,泉州竟有近千个各类南音民间剧团。如此广泛的群众基础,让西安鼓乐望尘莫及。目前,西安鼓乐仅有十来个表演社团,群众参与度并不高。薄弱的群众基础,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西安鼓乐技艺的传承与发扬。 不过,经历多年的探索,西安鼓乐目前也形成自己的发展优势。许德宝介绍,这几年,西安鼓乐保护最大的成功,在于引导鼓乐与当地蓬勃发展的旅游业进行融合,策划商业化演出,进行市场化探索。“每天至少5场商业演出,告别了过去依赖政府投入的方式。在向游客传播了西安鼓乐的同时,也使西安鼓乐获得长远发展的新动力。” 在泉州南音艺术研究院院长吴珊珊看来,南音的群众基础,固然是泉州的优势,但西安鼓乐的市场化手段,也是泉州南音必须学习的。当前,旅游产业正方兴未艾,泉州可借鉴西安鼓乐的经验,与旅游融合,以此推动泉州南音在经济层面获得更多支持。 |
- 2014-06-17泉州南音与西安鼓乐同台 “音乐活化石”演绎唐宋风
- 2014-06-16纪念“文化遗产日”暨培元中学南音展演活动举行
- 2014-06-15泉州南音唱响西安 西安鼓乐与泉州南音古乐对话
- 2014-05-12新丝路 新梦想
- 2014-05-11泉州南音:随“海丝”漂洋过海的唐宋音乐遗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