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泉州频道>泉州时政>科教文卫> 正文

泉州与阿拉伯有着千年情缘 遍地留下伊斯兰印迹

qz.fjsen.com 2014-06-17 07:48:20 来源:东南早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伊斯兰国家捐赠品展中的科威特客厅

【通婚】

娶刺桐人为妻

数代居住刺桐城

阿拉伯、波斯商人来泉州,与泉州人通婚后生有混血儿。

关于泉州的混血儿,《光明之城》记载:“众多的法兰克人及其他国家的人,与这个城市的女人上床,当一个男人在街上行走时,可以很容易看到他们的后代。”其实,宋元时期的混血儿有刺桐妇女与伊斯兰教徒、基督教徒所生,也有外国妇女与刺桐男子所生。

1965年,泉州通淮门外津头埔出土了一方墓碑,一面阴刻波斯文,一面竖刻汉文。翻译墓碑上的文字可知,墓主阿含抹是一个古代波斯人与刺桐妇女所生的混血儿,先辈娶刺桐人为妻,在刺桐城居住数代,所以墓碑称“艾哈玛德家族母亲的城市刺桐城”。

从泉州出土的大量伊斯兰墓碑可以看出,艾哈玛德家族久居刺桐城后,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洋蕃客”变“土蕃客”

成为回族先民

宋元时期,来泉经商的阿拉伯人深感泉州是“安宁”、“和平”之城,这里的环境让他们流连忘返,这些阿拉伯商人由“洋蕃客”变为“土蕃客”,成为回族最早的先民之一。他们定居泉州,形成著名的“蕃坊”。

为满足海外“蕃客”子弟入学需求,泉州还开设了外国子弟学校“蕃学”。许多“蕃客”与当地人嫁娶通婚。如今,泉州民间还有“丁家的鼻子,苏家的胡子”的谚语,说的就是混血后裔。

泉州至今还保存了许多与回族同胞有关的文物胜迹,例如泉州台商投资区百崎回族乡的接官亭,相传当初是为接待郑和所建,郑和下西洋的船队就停泊在泉州古港,曾在接官亭下过棋。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