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新文学再出发 东南亚华文文学研讨会在泉举行
华文新文学再出发 第十届东南亚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在泉举行,与会专家畅谈共建海丝文化之路 研讨会上专家们开怀畅谈 (戴涵琦 摄) 昨日下午,第十届东南亚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泉州会场开幕式在泉州师院举行,开幕式后还举行大会主题发言,与会海内外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东南亚华文新文学与‘海上丝绸之路’”这一主题开怀畅谈。 本届研讨会于23日至26日在泉州和厦门两地举行,来自东南亚各国、我国港澳台地区和祖国大陆的一百多位作家与学者,从东南亚华文新文学与“海上丝绸之路”关系的视角,探讨东南亚华文新文学的独特性及价值。本届会议分两地举行,泉州会场由中国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闽南文化研究基地和泉州师院相关单位承办。 在采访中,许多与会者表示,东南亚华文新文学的历史与未来离不开共建“海上丝绸之路”,二者之间的紧密联系,对全面促进闽南文化走向世界,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将能为“一丝一带”国家战略的顺利实施贡献积极力量。 华文创作研究影响“海丝”发展 数百年间,一代代中国人(特别是闽南人)漂洋过海,“过番”谋生,他们四处漂泊,分布在世界各个国家。尤其在东南亚地区,他们在无数领域创造奇迹,涌现出了一批工商巨子、政界精英、文化名人和社团领袖。 “泉州不仅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也是许多闽南人到东南亚发展的出发地。”新加坡文艺协会永远名誉会长骆明说,祖辈们历尽千辛万苦来到东南亚各国,许多人经过奋斗事业有成。其中,华文作家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同时,也创作了不少新的文学作品,成为海外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他说,今后祖国的部分高校可以设立东南亚华文文学的相关课程,对研究今后海上丝绸之路要怎么走意义深远。 菲华作家协会副主席柯清淡也认为,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带动的不仅是货流,更促进了人的流动。历史上到菲律宾发展的华侨大部分是泉州籍的,其中晋江占了很大的比重,现在菲律宾的华文文学创作充满了闽南文化气息。他说,自己祖籍在晋江,12岁到菲律宾发展,已66年了,每次回乡都看到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现在让他关注的是,第二代华文传承还不错,“到第三代就不容乐观了”,华文教育将成为影响今后“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重要因素。 开启东南亚华文创作研究的新起点 泉州师院党委书记游晓波说,东南亚华侨们始终保持着对故国的文化认同,坚持用华语说话,用华文写作,其中诞生了一大批用华文写作的作家,他们的华文作品,成为沟通居住国与母国之间的精神桥梁,成为表达情感认同和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他们为传播中华文化、加强中国和东南亚之间的联系作出重要贡献。 厦门大学教授庄钟庆认为,东南亚华文新文学创作与发展“海上丝绸之路”一样,都要互相沟通,互相学习才能够共同进步。他说,今后要加强研究中国的文学和文学理论怎么影响东南亚华文文学创作,同时也要吸收他们优秀作品和研究成果。 “东南亚华文新文学独特性的探讨,既要从创作方面着手,又离不开文学批评方面的研究。”中国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闽南文化研究基地常务副主任、泉州师院教务处处长黄科安教授说,之前论述东南亚华文新文学与“海上丝绸之路”关系的专题讨论很少见,本届研讨会将这一关系定为主题十分有新意,希望能起到一个好的开端。 □本报记者陈智勇 吴拏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