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篾绕指柔惊艳花木兰 非遗传承人凌文彬“吃螃蟹”
竹篾绕指柔 惊艳花木兰 非遗传承人凌文彬“吃螃蟹”,挑战高难度女性造型竹编
凌文彬每天挑灯编织,完成了花木兰细腻的脸部造型。 67岁的凌文彬,常独自待在一个不足9平方米的昏暗小屋子里,整日在满是灰尘的环境里用细篾编织,有时一个月都不出门。为了创作花木兰形象的竹编,他已经花了两年多设计图纸、制成木头模具,眼下被业界认为“极具挑战性”的女性脸部创作已完成。 对“泉州改良竹编”唯一的传承人凌文彬而言,这相当于长征路跨出一大步。预计还需三年,他才能完成这尊4.16米高、2.08米宽的花木兰。 □早报记者 张素萍 王柏峰 文/图 勇闯“雷区” 粗糙竹子挑战细腻脸庞 “脸部创作是大难关,这关过了后面就容易了。”在西街613号家中,凌文彬在堆满各种竹编工具和篾丝的小屋子里,一边埋头创作,一边指着已经成形的女性脸庞说,了解竹编者大多知道,竹篾相对粗糙,难以表现女性细腻光洁的脸部,因此竹编艺人一般不愿冒险。然而,凌文彬决心闯一闯“雷区”。 1963年进入泉州市工艺美术厂学习竹编,时年16岁的凌文彬因勤学苦练,受到泉州著名国画家李硕卿的重视,独立创作出一批竹编工艺品。此后他的作品“竹蛇”、“竹编鸽樽”、“螃蟹”、“梅花盒”等不仅出国参展,还被拍成电影。 凌文彬清晰地记得,2011年10月11日这一天,他开始着手花木兰图纸设计。思前想后,他选定了“替父从军”的花木兰。“花木兰的故事在民间几乎家喻户晓,人物精神境界高,若创作成功意义非凡。”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