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新衣 穿上王少龙为自己量身定做的新衣裳,阿婆笑得特别开心
东南网1月22日讯(海峡都市报闽南版记者 陈丽娟 陈斯红 谢向明 文/图 长旺/漫画)还记得小时候,年兜将近,父母领你去做一身新衣裳的兴奋吗?恭敬地站在裁缝师傅面前,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等他量完尺寸,无比期待。时光流转,如今商场的衣裳琳琅满目,款式又潮,成了更多人的选择。不过,西街上仍有这么一群人执著地坚守着:新年到了,到店里裁一身新衣裳,老裁缝的手艺,针脚细密,好穿耐磨,比街上买的合身多了。
西街430号,38年的裁缝老店,不到2米宽的店面,一不小心,就容易错过。所幸,对面的奉圣宫就是它的活招牌。一打听裁缝师傅王少龙的名字,老街坊都认识。
这么多年了,王少龙仍坚持每天8点开门的习惯,准时开始忙手里的精细活。店内很安静,除了缝纫机的声音外,别无他声。有时,电话乍一响起,王少龙嘴角一扬,准是哪位慕名而来的顾客又找不到地方了。
因为自幼家贫,王少龙13岁便出来拉板车,一干就是10年。那时的裁缝师傅很吃香,担心娶不到老婆,王少龙这才改了行。他手脚很勤快,做一件衣服,半天可以挣1元,一个月下来,比一般的国企都要高。那时,也是西街的布店、裁缝店高峰期,一共有10家。
临近过年,10家裁缝店都特别忙。从腊月开始接货,接着便“闭关”,专心赶货,生怕人家过年穿不上新衣服。当时的店面比现在足足多了3倍,爱人、妹妹还有嫂子,都学得一手裁缝功夫,全家总动员,王少龙还先后带出了8个徒弟。
只是,随着生活条件的好转,人们渐渐都到店里买衣服了。新年到了,到裁缝店扯一件新衣裳的时代逐渐终结,徒弟们也先后不干,王少龙的店缩水到如今的规模,多余的空间租给了鞋店,妹妹和嫂子也都转了行,只有62岁的王少龙仍坚守着。
如今,光顾的都是多年的老街坊顾客,以中年女性居多。70岁的张阿婆,就是其中一员。阿婆家早年以种田为主,家庭并不富裕。一个月前,她刚从店里领了2套衣服回家。一套自己的,爱水的阿婆特地挑了俏丽的颜色;一套老伴的,做的是中山装。儿女小的时候,衣服也都是来这里裁的。做的衣服虽然比较便宜,但那时穷,常常是大儿子的衣服拿来改小,给小儿子穿。裤子外层穿旧了,把内里翻过来,改改再继续穿。
几十年过去,张阿婆仍然中意这里量身定做的衣服,春节都要来这里做上一套新的。尽管儿女也会给她买,但阿婆却嫌买来的衣服不够合身,而且裁缝铺针脚好,不容易坏。
相比之下,西街东段老颜的布店,早已更新换代。20多年前,这家布店可是西街人最钟爱的。买不起衣服的人,总要来这扯一块布,回家自己做。住在旧馆驿的刘宝珠阿婆,当年和丈夫拉扯着7个儿女,家里连吃的都不够。但她仍然坚持着每年给孩子们做2套新衣。为了省点钱,阿婆都到店里裁布自己做衣服,从夏天开始做,新年刚好穿得上;到了冬天,就得开始准备第二年夏天的衣服。
眼看着生意越来越不好,老颜不再卖做衣服的布,而改卖窗帘布。只是,这一次,还能坚持多久,他自己也不知道。
□说汝知影
过年穿新衣 取悦神王避灾祸
关于过年穿新衣的习俗,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说法。
相传神王辛者曲杰,要从铜镜里观察世人的生活,大家穿得漂漂亮亮的,他高兴,就给世人一些恩惠;穿得破破烂烂的,他心烦,就降下灾害和瘟疫。因此,过年穿新衣,有取悦神王的意思。
另一种说法则是,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便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有一年除夕,一位从外村来乞讨的老人,用“年”最害怕的红色、火光和爆炸声把它撵走。第二天是正月初一,外出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欣喜若狂。为庆贺吉祥的来临,大家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从此每年初一一大早,大人小孩都要穿上新衣服庆祝幸福安康的生活。
□帮您探听
衣服补洞三五元 别浪费钱买新的
小朋友调皮,比较费衣服,有时只是膝盖破了两个小洞,这裤子是留还是丢,愁坏了不少家长。王少龙说,千万别浪费钱买新的,现在修补衣服的手艺比以前好多了,一般的裁缝店都准备了可爱的卡通图案,贴在裤子上,反而是一种时尚。
现在的衣服都挺贵的,有些人看到衣服破了一个小洞,就不要了,实在可惜。其实要是裁缝手艺好,不只是简单的改长改短,连毛衣破洞等,都可以通过巧手修复。
老西街的裁缝店,衣服补洞的价格很实惠,一般一个小洞收取3~5元,如果是双层的,价格则翻倍。记者打探到,市区泮宫口旁有一位阿婆针织功夫一流,修补毛衣更有一手。有需要的人,不妨前往找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