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时政> 县市新闻 > 正文

千年昭惠庙重建落成 曾是蔡襄造洛阳桥的“指挥部”

qz.fjsen.com 2014-01-17 18:28  吴月芳 田米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千年昭惠庙重建落成

位于泉州台商区洛阳镇,曾是蔡襄造洛阳桥的“指挥部”,庙后老井千年未涸

昭惠庙的香火千年不衰

东南网1月17日讯(海峡都市报闽南版记者 吴月芳 田米 文/图)最早的跨海大桥洛阳桥无人不晓,事实上“未有洛阳桥,先有昭惠庙”。昨天上午,位于泉州台商投资区洛阳古街上的昭惠庙重建落成,这座始建于唐初的庙宇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线中。

泉州市文联副主席、洛阳昭惠庙董事会名誉会长陈瑞统介绍,洛阳有古街、古桥还有古庙,这里流传的许多民间传说,都少不了昭惠庙的身影。昭惠庙还留下蔡襄、义波和尚、吴鲁等名人的足迹。

昭惠庙重修前虫蚁蛀蚀,楼阁梁柱受损严重,然而香火却极盛,民众对重建的呼声很高。从2012年年中开始,历时一年半重建竣工,占地面积440平方米,沿用闽南传统建筑技艺,为五开间三进深硬山红瓦抬梁穿斗式。

昭惠庙虽然是县级文保单位,但作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洛阳桥附属文物,声名在外。2002年,泉州市政府把昭惠庙作为申报“海丝遗址”的考察点之一,联合国教科文“海丝”考察组等专家也都到洛阳昭惠庙参观过。

昨天的洛阳古街很热闹 

庙后古井 当年造桥供水有功

昨天,洛阳桥头的古街里香火鼎盛。绕过热闹的新庙,来到北面,我们找到一口用木板盖住的老井。泉州市文管所文博研究员黄真真说,这口井虽然看起来普通,但已有千年的历史。据传北宋建造洛阳桥时,造桥的众多男丁饮水全靠它。

一米长宽的正方形井盘上,留下直径约40厘米的圆形取水口。揭开木板伸头去看,只见三四米的深度下,井水依然清澈。居民老张说,现在他们家还时常拿这口井的水去泡茶喝呢。伸手去触那刚提上来的井水,在这隆冬里,水还是温暖的,叫人惊喜。

老张说,井边原来有块石碑,记载了这口井有1007年的历史。后来边上的房子租了人,别人把石碑埋在土下种菜,所以就看不见石碑了。据史料记载,这口井虽然靠近江海,水质却甘甜,取用不竭。

郡守蔡襄 亲往九日山迎香火

《泉州府志》、昭惠庙重修碑记等记载,昭惠庙是在唐初建造的“镇海庵”原址上所建。洛阳昭惠庙扩建于北宋皇佑五年(1053年),是最早从九日山分灵出来的昭惠庙。千年昭惠庙为何香火不断?因为供奉的是为“海上丝绸之路”保驾护航的海神。别说普通百姓,在两宋时期,泉州郡首和市舶司提举这样的大官都要前往祈风呢。

洛阳昭惠庙从九日山分炉而来,还是泉州郡守宋代书法家蔡襄的功劳。当年蔡襄主持建设洛阳桥,桥墩位于江水入海处,工程十分艰巨。当时蔡襄亲自往九日山迎海神“通远王”到洛阳江边,把唐朝初年所建的“镇海庵”扩大。此处既作为造桥工程的“指挥部”,也将神明作为镇海的精神支柱,祈祷工程顺利进行。

和尚义波 肉身塑像传世千年

洛阳昭惠庙被传为佳话的,还有义波和尚的肉身塑像。义波和尚在建造洛阳桥时竭尽心力募集资金,他的肉身据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还供奉在庙内,金身不坏。

据记载,义波和尚在募集资金的同时,还为造桥的民工烧茶、送饭,为患病的工匠治疗。有一回连日风雨,厨房做饭的柴草都烧完了,临时砍下的湿了的柴火也点不着。为了不拖延工期,义波和尚舍生取义,将自己的脚伸入灶中,代替柴火。

传说义波和尚后来在洛阳桥旁坐化升天,人们就将他的肉身塑成佛,持续千年供奉在洛阳桥畔。

状元吴鲁 为庙题字至今保留

历经千年风雨,昭惠庙已不是当年那座。嘉靖、万历、乾隆、道光、咸丰先后修葺,上世纪80年代亦有修整,并留下石碑记载。

据悉,此次在庙宇重建过程中,还发现石板下面有约40枚完整可辨识的古币,还有一些残缺的古币,钱币铸造的年代跨度从汉代至民国。专家认为,那是昭惠庙每次修缮或重建都会压钱讨彩头所致。

此次新落成的庙,庙额“昭惠庙”三个大字是清朝光绪年间,泉州最后的状元吴鲁所写。庙宇重建后,依然把吴鲁所书的匾额继续悬挂在门楣正中。新庙后方,现尚存9方碑记石刻都是历次重修后留下的。

泉州市文联副主席、洛阳昭惠庙董事会名誉会长陈瑞统说,昭惠庙修缮完成后,庙里曾公开向社会征集楹联,并保留原来庙中的好联。最终挑选出14副对联,邀请省、市书法名家题字,所以重修后的昭惠庙文化味更浓。

相关报道>>>

“未有洛阳桥,先有昭惠庙”—— 洛阳桥畔昭惠庙重修落成

位于洛阳桥头的昭惠庙

昨日上午,洛阳桥畔的千年古庙昭惠庙,举行盛大的重修落成典礼。

据介绍,昭惠庙在历史上曾历经多次重修,近年来由于长期受风雨侵蚀,建筑材料老化,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从2012年6月起再次重修,历时一年半。重修的费用共计220余万元,全部从民间筹集而来。

□早报记者 赵鹏云 庄丽祥 文/图

为何修?

风雨侵蚀虫子咬

千年古庙岌岌危

“未有洛阳桥,先有昭惠庙。”泉州市文管所文博研究员黄真真说,昭惠庙比洛阳桥的历史还久远,传说北宋蔡襄主持建造洛阳桥期间,初名“镇海庵”的昭惠庙就是蔡襄的“造桥指挥部”。千百年来,庙内供奉的福佑帝君庇护着当地百姓,成为保护刺桐港船只远航的海神。

泉州市文联副主席、昭惠庙董事会名誉会长陈瑞统介绍,昭惠庙虽然规模不大,但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曾经历多次重修。近年来,由于长期受风雨侵蚀,庙宇的建筑材料老化,木制屋顶、梁柱等被白蚁蛀蚀,有倒塌的危险,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当地民众迫切呼吁重修。但由于政府部门财力有限,所以庙宇的重修费用全部由企业家和社会贤达捐助,共计花了220余万元。

昭惠庙古井

怎么修?

保留闽南建筑技艺

重新选出14副对联

陈瑞统介绍,此次昭惠庙重修从2012年的年中开始,历时一年半左右。在重修的过程中,非常注重闽南传统建筑工艺和材料,在重修大殿的阁楼、梁柱时,“能够利用的旧材料全部再次采用,从而做到‘修旧如旧’”。同时,还新增了雕有昭惠庙、洛阳桥民间传说故事的砖刻等,增强了庙宇内部的观赏性。

此次重修,还经过好几轮不记名的投票,重新筛选出14副对联,其中一部分是庙内原本保留的,另一部分是由现今一些文史专家创作、书法名家题写的,“以前有一部分对联,好几副立意相近甚至只有个别字不同。此次选出的14副对联,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昭惠庙的历史文化价值,以及和海丝名城的联系。题写后的楹联、书法,完全融入到了重修的庙宇中”。

陈瑞统表示,昭惠庙重修完工后,下一步将收集庙宇的有关文史资料,并印制特刊、画册,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同时,昭惠庙还将开展一系列跟海神有关的文化活动,邀请文史界、书法界人士参与,进一步扩大昭惠庙的影响力。

留存的部分石构件

■链接

昭惠庙祭祀泉州第一代海神

昭惠庙位于洛阳桥头,据传始建于唐朝初期,名“镇海庵”。北宋皇佑五年(公元1053年),泉郡太守蔡襄主持建造洛阳桥时,扩庵为会所,并迎南安九日山海神祀于此,海神即永春乐山(今属南安)白须公通远王,系泉州第一代海神。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赐匾额“昭惠庙”,至南宋理宗年间庙神封“福佑帝君”。

昭惠庙坐北朝南,占地400平方米,东西宽17米,南北进深21米,由山门、过亭、大殿组成。山门设中门和左右偏门,单檐歇门式屋顶,庙额“昭惠庙”三字为清光绪年间的状元吴鲁题写。庙内外尚存九方碑记石刻,对研究洛阳古桥的历史有参考价值。2002年,泉州市政府将昭惠庙列为“海丝世遗”的考察点之一。

来源:东南早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