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时政> 泉州要闻 > 正文

“西街怎么改造”之自发尝试篇 守住历史谋突破

qz.fjsen.com 2014-01-16 09:56   来源:泉州晚报    我来说两句

“西街怎么改造”之自发尝试篇(上)

守住历史谋突破

古色古香的芥子书屋在西街日渐成长起来

□记者 许雅玲 戴涵琦 文/图

编者按

走过其他城市的西街,看到岁月流逝、社会变迁留在这些西街身上的痕迹,在多少努力下而重焕生机。回归泉州,我们的西街又何尝没有呢?

在这条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老街上,不少人一直在努力尝试,续写或改写着她的故事。或让古厝化身城市会客厅,或探索实体书店经营新模式来多元发展,或把西街古早味嫁接新元素进行突破,或让老厂房腾笼换鸟焕发新生命……这些尝试,从文化进入,从经济出来,开拓着一条自发的突围之路。

核心提示

每天上午,西街肃清门小广场,各种摊贩聚集,有的菜农甚至把蔬菜摆在芥子书屋门口的空书架上吆喝,好一派烟火气。下午2点30分,书屋开门了,店长吴彬彬便把收放明信片的盒子摆到空书架上,往来书屋的游客可以用自己的明信片交换书架上的明信片,“你想不到吧,西街就是这么一个地方,可以充满烟火气,也可以很文艺。”

近年来,国内一些实体书店的日子并不好过,泉州也不例外:2011年3月底,位于泉州市区东街的刺桐花图书城突然闭门谢客;去年9月底,市区涂门街的越洋图书城差点因租金问题关门……三年里,泉州市区图书经营场所从原来的600家缩减到现在的400多家。当实体书店陷入困境时,在西街,芥子书屋的年轻人仍在努力进行新尝试。

客栈经常举办一些文化活动,吸引不少市民和游客。

西街芥子书屋——

闽南味融合新事物 实体书店逆境成长

“图书漂流”聚集人气

去年1月19日,位于西街肃清门广场旁的泉州芥子书屋开张了。除了像普通书店会售卖一些新书外,这里还提供“图书漂流”。“图书漂流”源自海外,当时在泉州还算是比较新鲜的事物,“把自己不看的书拿过来,交换你需要的图书。变无用为有用,既可以让手中的闲置图书‘复活’,也可以以书会友、交流思想、资源共享。”

彬彬介绍道,书屋目前有上千册市民赠送和寄存的图书,用来供图书“漂流”。这些“漂流”图书存放在四个大小书架上,涉及历史、工具书、财经、文学等,大部分比较新,不少还是时下热卖的好书。彬彬说,来免费借阅的市民从小孩到老人都有,“80后”、“90后”青年最多。

开业近一年来,“图书漂流”为书屋聚集了大量人气,许多年轻人因为参与“图书漂流”而频繁往来书屋,细细品味藏在老西街的书香气。

闽南气息溢满书屋

书屋有两层,二楼的小沙发可供客人们坐着看书、聊天。彬彬会制作一些饮品和餐点,供客人们选择,“希望来这边的人都能寻找到一种自在的读书状态。”彬彬说。

书架上放着闽南味十足的文创产品,手绘明信片、惠安女公仔、郑成功玩偶等等。一本古色古香的留言本吸引了记者注意。翻开一看,里面写满来过书屋的本地市民或外地游客的随感。去年5月10日,从内蒙古包头来泉州的游客叶云仕在留言本上写下了这么一段话:“听着熟悉的闽南小曲,坐在吧台前,很舒服、很亲切。一排排书架,一本本书,很有闽南味道,特别对我这样一个久居北方20年的游子,感觉更浓烈。知道了有这么一个地方,有这么一帮泉州小青年,坚守在老西街的小巷子,传承闽南文化,感动。”

闲下来的时候,彬彬也常常会翻看书屋客人们在留言本留下的话,从字里行间收获欣慰和幸福。

通向客栈的巷子两侧墙壁上挂着泉州艺术家蔡永辉的闽南特色系列美术作品,俨然一个文化展示廊。

借助新媒体来互动

每天,彬彬都会把书籍的借阅和购买情况录入电脑,每周在书屋微博上发布畅销书排行榜,让网友们可以获取一些书籍的推介信息。最近,书屋也开通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时常与读者分享阅读资讯或好文章。

彬彬还在吧台边开辟了一个空间用来做手工DIY,如制作饼干、蛋糕、布艺、软陶等,她一边照管书屋,一边教导学员做手工,乐在其中。开业至今,有200多位学员来书屋做过手工。

虽然居于西街一隅,但因为有这些互动,书屋与不少读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上周末,书屋进行年末大扫除,网友们闻讯,纷纷前来当义工。台湾女孩永恩在书屋开业之初来过,去年夏天,她再次来到西街,走进芥子书屋,欣喜地在书屋留言本上写下了这么一段话:“2013年夏,再临泉州,芥子书屋已从当日小小草种,长成小小幼苗,未曾改变的是这股亲切质朴的真——真人、真心、真诚。红尘百载,何求何欲,人海茫茫,寻寻觅觅。不过盼此一份初心,始终如一。让人难以忘怀的泉州,让人夜深时不住怀想的旧人旧事,都在这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西街。”

旧馆驿青年客栈——

古厝化身城市会客厅 文化引来海内外游客

客栈中庭的天井,颇富有闽南气息

核心提示

走在西街,穿行在透过古厝屋檐洒下的阳光里,泉州的美,是需要这样去静静体会和感知的。住在西街旧馆驿附近、由传统的砖石四合院改造的青年客栈里,看着连绵不断的红屋顶和燕尾脊一直延伸到天际,你会想:在中国,这样一面与时俱进一面又执著不愿意改变的老街,真的绝无仅有。爱与不爱,都显得那么真实。

古厝变客栈 打开深度游

2009年,本土青年潘立飞抱着想在泉州这片特别的土壤上挖掘更多可能性的想法,将西街的一栋古厝改造成青年客栈。这栋古厝坐落在西街中部旧馆驿巷口往里几十米的地方,斜对面就是大名鼎鼎的开元寺正门和东西塔。

青年客栈开业后,吸引了不少慕名到泉州游玩的游客。一位游客在游记中写道,“我住在二楼,屋里铺的是红色的尺二砖,睡的是闽南的朱漆楠木大床,很特别,也充满神秘感。”这一段话,是游客对客栈的印象,也正是潘立飞通过客栈想要传递给游客的闽南文化体验。

另一位曾在客栈住过的游客在她的网络游记里这样写道:“我觉得这样一个客栈对于泉州的旅游推介有非常不一样的意义。它打破了只能住商业酒店的‘浅层旅游’的硬性规则,而导入了‘深度旅游’的概念。旅行的目的就是为了摆脱生活的伪坐标,让人从现实中抽离出来,洗去记忆,重新开始一段短暂但特别的人生。从这方面看,这个客栈把‘深度旅游’虚掩的门打开了。”

站在青年客栈二楼,可看见东西塔和成片的红屋顶。(客栈供图)

城市会客厅 文化活动多

后来,潘立飞把青年客栈盘给了郑达真的创业团队。郑达真希望客栈不只是民宿,更能成为城市会客厅,通过文化活动认识更多朋友,并通过他们把西街推介出去,让西街热闹起来。

在通往客栈的小巷,墙上挂着泉州艺术家蔡永辉的漫画《惠女阿芳》,浓浓的闽南气息伴随着漫画故事的展开扑面而来,小巷瞬间变成了文化展示走廊。走进客栈,中庭天井很小,只能摆下几张低矮的竹桌椅,四周是古厝遗留下来的盆栽。天井旁有个小书房,旅客在闲暇时可静静地坐在那看书。楼上楼下共有7个房间,一段红砖楼梯将两层楼相连。站在二楼的过道上,放眼望去,一片连绵不断的红屋顶装点了风景,不远处就是东西塔。

“要是暑假来,外国客人会更多。”客栈经营者之一张一川说,“泉州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吸引了很多国外背包客,前段时间有一对波兰客人,他们住了快一个星期。”他告诉记者,客栈的年平均入住率达到70%,目前已接待了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背包客。

张一川拿出了几张明信片,上面是泉州的手绘地图,“我们在为客人推荐游览路线的同时,也会向客人简要介绍一些景点的概况,甚至所包含的文化内涵。这时,客栈就像是一个文化传播的载体,通过一对一的交流,将泉州的文化传递给游客。”

去年年初,在西街举办的“美好生活文化周”,郑达真利用客栈等平台对文化周进行宣传,并在客栈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吸引了许多市民与游客参加。前段时间,客栈举行了一场本土南音艺人蔡雅艺的小型演唱会,让游客和市民近距离感受了本土艺术。而一些外地的民谣艺人、知名乐队也会被邀请来客栈举办小型歌会。

盘活古大厝,发展特色民宿,其发展潜力与发展趋势不容小觑。

盘活古大厝 发展特色民宿

如今,在泉州,像旧馆驿青年客栈这样的特色民宿日渐增多。华侨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陈金华认为,老西街可以获评“东亚文化之都”为契机,把重点放在盘活古大厝,发展特色民宿上,“泉州民宿业刚起步,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但其发展潜力与发展趋势不容小觑。”

鲤城区创意办副主任陈南骅认为,泉州的特色民宿客栈发展前景还是不错的,但目前处境有些尴尬,由于客栈消防设施不完善,审批工作难以推进,“建议相关部门制定一个针对民宿行业的审批标准,这不但能够较好地规范现有的客栈,还能够为将来想要涉足民宿产业的投资人提供明确的准入门槛,甚至可以参照酒店行业制定针对民宿产业的评级标准,让游客在选择时有可信的参考。”

责任编辑:陈小妮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