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民生> 城事要闻 > 正文

泉州市龙头山面粉厂改造 挖出明清许氏宗祠构件

qz.fjsen.com 2013-12-31 09:16  吴月芳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石柱上的对联,写有许氏的堂号

东南网12月31日讯(海峡都市报闽南版记者 吴月芳 文/图)明年元宵,泉州市区龙头山面粉厂将摇身变成“东亚文化之都”开幕活动的主要场所。最近,在机械轰鸣声中,数件石构件被挖出。泉州考古学者刘志成认为,龙头山片区历史上曾保留有许多宗祠,这些石构件应该出自原来被拆掉的许氏宗祠。

市民老许说,上周末,在原来面粉厂和粮库通道的门中间,挖掘机挖出石砛和石柱,石砛残块长2.5米,宽近0.7米,作为台阶条石所用,石柱残留高度2.1米,虽然断成两截,但上面有完整的半副对联,写着“山灵秀毓银青裔”,而“银青”正是许氏的堂号,以此判断残石属于以前的许氏宗祠。刘志成认为,从花纹颜色看,石构件应该是出自南安丰州的砻石打造,他估计许氏宗祠可能是建于明朝,清朝重修过的。

在发现石砛和石柱的地方,还清理出两块雕刻着花草图案的条石。面粉厂林厂长说,他1998年进厂工作,面粉厂厨房里就有类似的石构件,有的被当做工人吃饭时的坐椅,有的条石嵌在食堂的墙壁上,到2003年左右,泉州南建筑博物馆来取走部分条石作为馆藏。

老许说,现在的新门街、浮桥一带,住着许多许氏族人,印象中的许氏祠堂面积不小,占地有五六亩。上世纪70年代,泉州开始建面粉厂,就拆掉部分宗祠,到80年代就彻底拆除。宗亲希望能将这些宗祠构件收集起来,作为纪念。

根据史料记载,由于泉州古城地势朝海方向时逐渐降低,龙头山曾是古城的最高点。毗邻海边的龙头山,历史上记载的海拔为31米。泉州市博物馆陈建中称,龙头山片区在古城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历史上是泉州人祭祀水神的地方。

相关报道>>>

面粉厂出土石构件 疑系出自清代

刘志成测量石柱的长度。

泉州市区龙头山片区原泉州面粉厂日前在提升改造中,连续挖掘出土好几件石器,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一根石砻石柱,据考古爱好者刘志成考证,石柱出自清朝,是原许氏祠堂的石构件,对研究泉州宗族祠堂的民俗、建筑、文化等有着重要的作用。

石柱刻字印证

或为许氏祠堂所有

昨日下午,记者在龙山寺后面的空地看到了已断成两截的石砻石柱,它呈圆柱体,浅灰色,上面刻着“山灵秀毓银青裔”几个字,在柱子顶端还刻有一些图案,其中较长的一截柱子上面磨损了一块,露出里面稍显红色的石头。

刘志成说,“山灵秀毓”说的是龙头山的自然风光,而“银青”则是许氏族号,早在汉朝,就有“银青光禄大夫”的说法,这原是封建统治者给予一名许氏祖宗的爵号,后被许氏后人拿来当族号,因此“银青裔”也就是许氏后裔。

“柱子顶端的图案最上面是一朵灵芝,下面是两只蝙蝠,灵芝寓意吉祥,蝙蝠寓意福气,这种花纹刻在建筑上是很少见的。”刘志成说,有传许氏祠堂或建于明朝,清朝重新修建,这石砻石柱应是清朝修建祠堂时的石构件。

在石柱旁边还有一块长方形的“石板”,刘志成认为,那应该是许氏祠堂的“石砛”,就是祠堂厅前走廊的第一块石头,残长有2.57米,宽0.69米。“石砛这么长,可见当时许氏祠堂应该不小。”

石构件出土

重新唤起历史记忆

“我们许氏祠堂原来就在面粉厂那边,很大,文字记载有3.56亩。”今年70多岁的老许对许氏祠堂印象非常深刻,小时候经常从祠堂经过,连祠堂旁有1棵桑树和7棵龙眼树的细节也记得清清楚楚。他说以前住在龙头山的大多姓许,也常听长辈们讲述祠堂祭祖的盛况,后来由于年久失修,祠堂渐渐走向破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起就陆续被拆掉。建了面粉厂后,许氏祠堂终被人们淡忘。直到这些祠堂石构件的出土,才重新唤起对许氏祠堂的记忆。

其实面粉厂之前就出土过其他石构件,如祠堂墙角下的石基,祠堂后厅的方柱等。面粉厂林厂长告诉记者,1998年他到面粉厂时就看到地面上有很多漂亮的石器,有的被村民拿来当椅子坐,有的被拿去砌墙,后来听说有不少构件被南建筑博物馆收藏。

来源:东南早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