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狮佘氏家宅将整体搬迁 数万个构件逐一编号
拆除前的佘氏家宅 东南网12月21日讯(石狮日报记者 占婷 兰良增 李少钧)一栋61年前建成的番仔楼,因为城市建设的需要原本已经化整为零,却又因为家人护厝的决心与信心即将进行整体搬迁,在另外的地点,以本来的面貌将它的传奇经历展示于世人面前。 随着晋江五店市传统街区将安海等地的几栋古厝成功地进行整体搬迁,石狮一知名企业家亦大胆尝试,将自家古厝的构件在拆迁过程中保留了下来,并邀请古厝专家黄世春等人进行拆除施工,目前正在寻找合适的地点复建。 建于61年前的番仔楼 故事的主角是一栋建于1952年的番仔楼,由德辉国际集团总裁佘德聪先生的爷爷佘显鼎、叔公佘显公式两兄弟共同建造。这栋古厝原本位于宝盖镇玉浦村中,坐西北朝东南,按闽南古大厝规格一落三开间,双榉头的二层楼阁式,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建筑。 古厝占地面积182.7平方米,用料都是闽南建筑中传统的砖、木、石。古厝中轴线由南向北分别为门墙、内埕院、厅堂、后梯间所组成,两侧则为榉头、大房、后房二层共有居室十间。外墙为白马石柜百白门窗,内墙面均为红碧砖筑,大木梁架,二层前通廊处的西式拱门饰有花草、双狮、鹰踏球等装饰。从佘德聪先生保存下来的照片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古厝内部有印花彩色瓷砖,二楼阳台使用绿釉瓶式栏杆, “洋味”十足。 和其他番仔楼一样,佘氏家宅内也刻有楹联,如一楼白石大门刻有楹联“大海欲观龙起处,高冈会有凤鸣时”,横批为“崇兰修竹”;二层白石大门上则刻有楹联“临风品水惠山青,坐室观天文曲朗”,横批为“静观其趣”。两副楹联均体现出屋主胸怀壮志、崇尚风雅的品性,也使这栋古厝充满了文化气息。 数万个构件逐一编号 记者了解到,佘氏家宅的拆除就邀请了五店市传统街区蔡德练番仔楼整体搬迁的施工负责人黄世春老先生来设计与操作,他告诉记者,佘氏家宅是一座结构严谨、建工精细的闽南古建筑,且混有西式外观,这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闽南特有的建筑风格,是座值得保护的近现代建筑,也是研究闽南古建筑史的实物佐证。 7月份,黄世春老先生与他的搭档柯新民便前往佘氏家宅进行现场拍照,并用指南针测算出这座番仔楼的具体朝向,且在之后的拆迁过程中对古厝的每一块砖、每一根木头、每一块石构件进行编号,通过这些记号,施工人员就知道每块砖头、每根柱子所应该放置的方位,在复建的时候施工人员能够根据记号将这些材料“拼接”起来,恢复古厝的原貌。 在佘德聪先生的带领下,记者找到了存放古厝建筑材料的厂区,成堆的红砖、红瓦被整齐地打包堆放在厂房外的平地上,每一块红砖上都有相应的记号,如“西前角2”或“西前角小底”,而木头做的隔板、门窗等构件则被放在屋内。“如果找到了合适的地点,复建工程可以马上启动。”黄世春老先生说,佘氏家宅复建将使用的材料几乎都是原来房子拆卸下来的,复建后的房屋样式、规格和尺寸、占地面积等与原来相同。 搬迁有价古厝无价 记者了解到,这种搬迁方式虽然能最完整地保留下古厝,但工序繁琐,且费用高昂。以一堵墙为例,一个人得花半个月的时间才能拼接完成,每拼接一平方米需要支付的工资是上千元。如果没有强大的经济支撑和独到的眼光,恐怕难以进行。 “番仔楼是闽南华侨奋斗史的缩影,也是他们爱国爱乡的见证。我的爷爷和叔公与那时的华侨一样,用自己在香港辛辛苦苦赚回的钱盖了这栋古厝。”佘德聪先生说,当年华侨们在海外打拼,许多人赚的第一笔钱就是拿回乡盖房子,因为当他们走得累了,他们渴望回到这里休憩,也因为他们希望为家人营造更好的生活环境。佘德聪先生从小在这座古厝里长大,“小时候我和弟弟就捧着书坐在古厝的煤油灯底下读。”忆起古厝里的时光,佘德聪先生感触颇深,这一座古厝对他来说是一种无法释怀的念盼,与生俱来,割舍不去。去年,他与几个兄弟得知古厝将被拆迁之时,便决定要把古厝整体搬迁,保留下先辈们的荣光,也保留下自己的童年记忆。 古厝有少量红砖和木头由于各种原因被损坏,不得不进行更换,佘德聪先生为此特地购置了一批红砖。“人家拆房子的时候我去买回来的,待古厝重建的时候用得到。”如此周全,足见佘德聪先生复建古厝的决心。 “在城市建设中,一些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价值的老建筑被拆掉,让人颇为惋惜。佘德聪先生等人为保护番仔楼、保护家史所做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因为保护历史并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整个社会都有责任,有能力的个人也能够参与。”据黄世春老先生介绍,像佘德聪先生及其兄弟将自家家宅进行整体搬迁的案例,在石狮尚属首例,即使是闽南地区也不多见。 |
- 2013-05-18八旬老人的古厝情缘:一砖一瓦做编号整体搬迁
- 2013-05-02风雨中悬了一夜 益元牌楼稳落新基增高70厘米
- 2012-07-05一面墙千块砖 安海番仔楼门面砌砖工程完成过半
- 2012-12-07番仔楼从安海“走”到晋江市区 易地原样复建
- 2012-04-24蔡德练番仔楼原样复建 迁居晋江“五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