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考古人员淘到或是印度教石刻 被当石臼多年
石臼上的莲瓣透露“身世”
充当石臼许多年 或是印度教石刻
东南网8月13日讯(海峡都市报闽南版记者 吴月芳 实习生 钟真真 文/图)泉州堪称“宗教宝库”,许多宗教至今还能在泉州找到印记。最近泉州考古工作者刘志成在晋江一家古玩店淘到一个早期石臼。原来的主人不知道,这个石臼很可能就是宋代时期泉州印度教寺庙“番佛寺”的石柱础。
这个石臼高约24厘米,直径约28厘米。用青草石雕刻而成,外观呈八角形。
刘志成认为,这个“石臼”上的花纹是莲瓣状的花纹,是印度教风格的石刻。他说,在泉州市区民权路旧车站附近,曾建有印度教寺院番佛寺。当时从地下发掘出的许多石构件,花纹就和这个石臼类似,至今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宗教石刻展馆中的印度教部分,还陈列着类似的石柱础构件。
昨天,记者从泉州市海交馆了解到,馆藏中的确有一件石柱构件,但更完整些。根据史料记载,早在732年前,泰米尔人圣班达·贝鲁玛在泉州建设印度教寺院番佛寺。番佛寺原址在旧车站附近,该寺毁于元末。
新中国成立前,泉州考古工作者在佛寺附近发现了300多方印度教石刻,认为就是番佛寺的构件。包括各种故事石刻、龛状石、神像、神殿台基石、蛇形图案纹石、螺旋状石,以及各种形式的柱头、柱础、门楣、须弥座等。雕刻内容丰富,有湿婆神、毗湿奴形象等。
泉州与印度教关系源远流长,早在公元6世纪的南朝,就有印度高僧拘那罗陀(中文名为“真谛”)到泉州弘传佛教,并在九日山造寺、翻译《金刚经》。他可是史料记载中,古代到泉州的第一个外国人。
唐朝时期,印度教正式传入中国,传入泉州则是在宋代。印度教也被称为“婆罗门教”,唐宋时有多位印度僧人到泉州弘法,比如唐朝的智亮、北宋的罗护那等。
相关新闻
- 2013-08-12元代印度教石墩藏身古玩城无人识 被凿成石臼
- 2013-08-12调查称圆明园400多件文物流散 大部分暂无机会返回
- 2013-08-05泉州德济门遗址:古城门残垣讲述700年“城事”
- 2013-07-31渔民金门海域捞起“战锣”? 或见证明末海战
- 2013-07-25废墟中淘到唐宋瓦当 对研究泉州建筑文化有价值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