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批档案”历时六年申遗成功 入选“世界记忆”
关键词:今后工作
闽粤联手研究共著《中国侨批史》
泉州华侨历史学会海外顾问、新加坡华人历史研究专家、独立学者柯木林建议,应继续普及与提高侨批的研究水平。比如设立“中国侨批馆”作为中心机构,闽粵两省的档案馆可在这方面合作,与民间收藏家商议,复制侨批珍品作为馆藏。
同时,由于侨批的内容庞大而复杂,跨越地域广袤,目前又尚未系统地整理,在现阶段只能作为研究者的佐料。柯木林认为,当务之急,就是对侨批档案作分类整理,汇总出版。闽粤两地学者可利用现成资料,联合著述《中国侨批史》。此外,闽粵两省的档案馆必须“走出去”,走出国门与海外学府、研究机构、宗乡社团联系,进行回批的收集工作。
本网推动
推动保护百年王顺兴信局
联手多部门重现百年侨批史
2007年12月27日,鲤城区浮桥街道王宫社区王宫街39号,古罗马建筑风格的奇园,外观奇特的船楼,众多雕花精致的旧水缸、石碑、敲银台,一切静悄悄的,历经数十年的沉寂,泉州创立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王顺兴信局遗址,仍一如既往地等待着重生的希望。
12月28日,苏建初、陈如榕、李泰山、吴宝国、李楚滋等邮政界老专家,找到本报帮忙,希望把信局遗址保护问题,传达到泉州两会。在此后短短的12天时间里,本报记者先后三次到王顺兴信局“寻宝”。最浩荡的第三次“寻宝”,是2008年1月4日。本报邀请了包括文物主管部门等单位在内的12位文史、建筑专家及人大代表来到信局遗址探宝,尘封百年的信局邮戳、侨批封等重要遗物,一个个显现出来。本报随即推出了《王顺兴信局的百年苦旅》、《百年侨批史重现荧屏》、《闽南侨批史百年重生》等系列报道,同时联手福建电视台和泉州读者拍摄百年信局的相关纪录片。
在本网推动下,泉州市文化局、文物局、鲤城区文体局十分关注遗址的保护工作。至2013年1月7日,在本报的推动下,人大代表丁丙提交百年信局相关保护建议,短短12天时间里,百年信局的天空,云散日出。
也正是从2007年起,林少川连续五年在省两会上提交提案,建议加快闽南侨批申报国家档案文献遗产,进而申报世界记忆遗产。
相关新闻
- 2013-06-18时光交错来这亲历海外侨史 侨批暨侨亲钢笔画像展
- 2013-06-14百年跨国两地书他乡说故里 侨批展在曼谷举办
- 2013-06-11支持侨批“申遗” 中泰联办百年跨国侨批档案展
- 2013-04-27侨批里的“代码” 遇国外严控侨汇巧用暗语核对
- 2013-04-23中国侨批:含情脉脉两地书 世界记忆用数字化传承
- 2013-04-15百张珍贵票据见证百年历史 侨批讲述辛酸史(图)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