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闽南文化节:泉州共一轮明月 唱百代乡音
泉州北管:“天子传音”
北管又名北曲、小曲、小调、曲仔,是流传于泉州市泉港区的一种丝竹音乐。与南音并称“南弦北管”,2006年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相传,清光绪年初,刘永赖(别名阿九)与其父因船运盐到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地交易,并空闲时师从当地艺人学习民间音乐,擅长演奏所有北管乐器。清光绪八年(1882年)刘永赖等把江淮一带的民间音乐带到泉港,在泉港各地传习开来。同年,刘阿九受邀参加泉州“送孔子”的出游活动,其演奏笙声震撼听众,泉州府台申报上宪,赐予“佾生”,送入府学就学,并为其取艺名舞庭。从此,北管受到地方官吏、文人学士推崇。
上世纪20年代后期至上世纪50年代初期,泉港曾拥有50多个北管教习馆,几乎每个村落都有北管乐队。期间,北管还伴随华侨、港澳台同胞远渡重洋,台湾、东南亚等也有不少北管乐社。近30年来, 泉州北管乐队多次参加国际性、国家、省、市文化交流比赛活动,多次获奖,赢得广泛的赞誉。
泉州北管自清光绪年间传入泉港,伴随民俗活动产生和发展,历代传承。其音乐风格既保留江淮一带民歌的明朗优雅,又加入闽南、莆仙音乐的柔婉秀丽,并有遒劲、朴实之个性,享有“天子传音”之美誉。
相关链接
●国家级2项:泉州北管、拍胸舞。
●省级7项:泉州什音、笼吹、德化山歌、晋江深沪褒歌、踢球舞、跳鼓舞、火鼎公火鼎婆。
●市级14项:泉州大鼓吹、南安道教音乐、泉港打正鼓、泉港文管、永春闹厅、车鼓阵、十音(官桥)、英都大鼓吹、泉州道教音乐、德化三通鼓、山后五音吹、永春鼓坠舞、泉州跳鼓(凤坡)、火鼎公火鼎婆(南安)。
●县级12项:十番、安溪茶歌(褒歌)、献金锣、龙虎罩、什音、大鼓吹(安溪、洛江)、闽南民间小调、公背婆、家婆打、踩莲、彩球舞、踩高跷。
- 2013-05-24闽南元素融入异域色彩 东南亚31件文物受关注
- 2013-05-24近50件台湾藏品抵达泉州 见证闽台文化一脉牵
- 2013-05-23近50件台湾文物抵泉州 闽南特色彰显共根同源
- 2013-05-222013世界闽南文化节特刊 宗教之世界开放之泉州
- 2013-05-22闽南文化:五祖拳里话千年 禅武合一少林风(图)
- 2013-05-21闽南文化世界流传 31件海外藏品抵达泉州参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