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国闽南语工具书助阵世界闽南文化展览
听
佐证闽南语声母“十五音”
记者粗粗翻阅各种版本的闽南语工具书,发现不论哪种版本都提到“柳、边、求、去、地、颇、他、曾、入、时、莺、门、语、出、喜”为“十五音”。书中还提到“呼十五音法 余皆仿此”。王建设表示,“十五音”代表闽南语有15个声母,能涵盖闽南语所有声母,比普通话少6个。
王教授介绍,用闽南语念这15个字,有些声母可以用普通话拼音标注,比如柳的声母为“l”,边为“b”,求为“g”,去为“k”等。但“入”和“莺”用普通话拼音无法表达,一个相当于数字2的闽南语发音,另一个为“零声母”。
王建设教授表示,闽南语字典版本多,说明这类书在民众中广受欢迎。在解放以前,闽南语地区通行的就是闽南语,在城市和农村许多学校就是用闽南语读书识字,工具书的流传便于普及文化知识和方言知识。
读
闽南语字典发行海外
另一套闽南语工具书《增补汇音卷》印刷于“民国十七年”,即1928年。一书内页中写明,印刷和批发此书的,都是上海大一统书局;而发行者既有厦门的书局,也有台南和小吕宋(今菲律宾首都马尼拉)的两家书店。
泉州府文庙文物保护管理处何振良主任认为,从这一页的信息中可以佐证闽南语通行的范围,不仅是在闽南地区,还包括台湾、东南亚地区。
□侨批汇票
见证清末厦门经济发展
在文物专家征集到的侨批和汇票中,涉及“和丰”、“劝业”、“华侨”等多家位于厦门的银行名称。泉州海交馆考古部傅恩凤主任介绍,清末以后厦门银行业蓬勃兴起,是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见证。
傅主任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朝战败,与英国签订了不平等的《中英南京条约》。条约要求中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实行自由贸易。实际作用是打开中国大门,使中国成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倾销地。据介绍,早在唐朝,厦门岛内原来是泉州府同安县所属的嘉禾里。自五口通商以后,厦门港就逐渐兴起,与华侨往来更加频繁。
- 2013-04-08身患“夜盲症”将失明 他用坚强打开音乐之门
- 2013-03-31学好闽南语 晋江启动首个镇级闽南文化培训班
- 2013-03-16商人与歌手携手打造闽南语歌曲 弘扬泉州文化
- 2013-03-04“原乡情”浙南采风团专访《乞鸟歌》改编者
- 2012-12-22有趣的语言影响 英语“tea”来自闽南语“茶”
- 2012-12-05晋江一市民讲述闽南语趣事 “好额”应该是“虎爷”
- 2012-12-01闽南文化后续传承 以闽南语的名义从娃娃抓起
- 2012-11-23我们都爱闽南语 多原因导致“地瓜腔”一时“失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