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建造公益骨灰堂 泉州农村地区兴绿色殡葬
本报讯 (记者 陈淑华 实习生 陈凤飞 蔡秋婷)“下一个清明节,我们5个村的村民就不用跑到8公里外的陵园祭扫先人了!”指着已进入内装修阶段的一座二层建筑,退休教师陈团平含笑道。这座外墙贴着白色瓷砖的建筑是公益性骨灰堂,系泉港区后龙镇后龙村、田里村、割山村、坑仔底村以及南埔镇凤翔村麦厝村自然村联合建设的,惠及陈、林、黄、郭、涂、张等6个姓氏的2万多人口。
汽车在泉港区后龙镇坑仔底村一条偏僻的土路上行驶数百米后,一片空地上矗立着一座2层建筑,四周是成片的小叶桉树、木麻黄、龙眼树等。“这块地是一家机砖厂挖土制砖后留下的,为不占用耕地,我们把大大小小的坑洞填平,建起这座骨灰堂。”骨灰堂筹建组的陈团平、陈献林、陈良桂等老人说。
“几个村合建的好处是,资金积少成多,后期管理跟得上。”田里村老协会会长陈献林说。自去年底确定筹建事宜后,5个村的50多位老人分头负责骨灰堂的用地审批、建筑规划设计、资金筹集等事务。“我们充分考虑了消防设计、监控设备,配套的停车场、管理楼、公厕、围墙以及绿化等细节,力求合理规范,将之建成花园式的骨灰堂。”从后龙和平小学校长岗位上退休的陈良桂介绍道。
为何要建公益性骨灰堂?泉港区殡葬管理所所长陈其法介绍,泉港区过去是偏僻的沿海渔村,群众思想观念较保守,殡改工作一度困难重重,骨灰寄存率极低。2010年以来,泉港区大力度推行火葬,火葬率及骨灰存放率均达100%。伴随而来的是,全区唯一的南埔太白峰陵园骨灰堂空间有限,群众也反映祭扫不便。顺应民意,泉港区规划了45座农村公益性骨灰堂,提倡多个村多姓氏联合建设,现已投用10座,在建8座。建设资金大部分为当地村民自发捐献,省民政厅给予3万元/座的补助,市、区两级相关部门则从多方面予以支持。
- 2013-04-06绿色殡葬渐入人心 200多户钞坑居民为先人海葬
- 2013-04-04清明三天预计到宏福园扫墓的人将超10万人次
- 2013-04-02特困群众可免基本殡葬服务费 期限内迁墓获优惠
- 2013-03-26晋江出新规6月起出殡队伍不得在市区绕道游行
- 2013-02-04石狮改进殡葬习俗 在家停灵时间将不得超过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