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诗南村打造综合服务平台满足多种文化需求
东南网-福建日报12月24日讯(记者 魏桂莲 程枝文 通讯员 陈鑫炜)12月中旬,记者走进南安市码头镇诗南村“老少文化园”,只见文化园内挤满了村民,有的在看书,有的在书画室内练习书法,有的正围在一起讨论着什么,整个“老少文化园”显得非常热闹。
“为了丰富新农村文化,去年10月,村委召集村老人会、青年团、民兵和妇女组织,筹划创建村‘老少文化园’。如今,‘老少文化园’可是这一带远近闻名的新农村文化中心。” 码头镇宣传委员林连东说。
“老少文化园”使用面积600平方米,有图书阅览室、书画室、音乐室、科普室、心理健康咨询室、村史室、义诊室、民俗博物室等10个活动室。
图书阅览室内,摆放着近4000册图书。“以前想看书要找人到处借,现在想看什么书都能找到,即使没有,只要登记好,过一段就有人送来。” “老少文化园”管委会主任吴天真对记者说,文化园和市里的李成自图书馆联合开展“小屋牵大屋”流动图书点活动,图书馆每个月定期更换书屋的图书,如果村民有想借读的书,图书馆就会按照需要提供。不少村民忙完家里的活,就到这里来看书。
在音乐室,一架锃亮的钢琴显得特别醒目。村民告诉记者,钢琴是本地乡贤、香港柏斯琴行的吴总捐赠的,为了利用好这些爱心物品,文化园专门请了钢琴老师利用业余时间义务教孩子们弹琴,现在村里有许多孩子会弹钢琴,同时,文化园还开了古筝、南音、琵琶、二胡、书画等课程。
村里的老人吴三宗告诉记者,以前,暑期一到,村里的孩子都到在外打工的父母身边度假。自从有了文化园,孩子们放假就在文化园报名参加各种兴趣班,今年暑假,报班的孩子多达80多人,由于是全免费教学,有的孩子同时报了好几个班,课余还有老师辅导做作业。在外的父母能安心工作,家里老人也不用担心孩子的安全,更不担心孩子会变坏。
竹编纤绳、旧式脚踏水车、稍微用点劲就会散架的老式摇篮、手工纺纱机、破旧的砚台,还有上个世纪50年代以前人们用来剥离谷壳的工具“谷磨子”,这些现在难得一见的东西,都陈列在民俗博物室内。吴三宗老人一一向记者介绍这些“宝贝”。“民俗文化是我们的根,将来会有那么一天,当我们的子孙后代想了解前人的生活时,可以到民俗博物室来走一走,看一看。”吴山宗说,为了建这间博物室,许多村民都自愿捐出家里不要的旧式农具、书籍等。如今,民俗博物室已经收藏了100多件老物什。
在文化园二楼的教室里,由村民组成的南音演出队正有板有眼地演奏地方传统剧目。“以前这些村民就爱好拉二胡、琵琶、古筝等,农闲的时候还会为村民表演一段。” 吴三宗老人说,“我们购置了表演南音的全套乐器,我们的演出很受村民的喜爱。”
“以前,我们种完地,不是东家长西家短地凑在一起唠家常,就是凑在一块搓麻将,是非多了,身体坏了。如今不同了,自从有了这‘老少文化园’,我们忙完活就唱唱歌、跳跳舞,生活可滋润了。”村民林海燕高兴地告诉记者。
记者点评
随着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了精神文化需求的增强,求知、求美、求乐、求健康、求参与成为广大农民的共同要求,呈现出日益现代化、多样化的趋势。但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仍然单调而贫乏,他们抱怨“活动少,渠道窄,形式旧”。
诗南村为了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建了符合村民生活方式的“老少文化园”,形成了融宣传教育、文化娱乐、卫生保健、计生咨询、体育锻炼、信息服务、科学普及于一体的文化综合服务平台,满足村民渴望健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同时,极大地丰富了村民们的精神文化享受。这种做法,值得借鉴。
- 2012-12-19南安市创新模式加强社会管理 着力改善民生
- 2012-12-18全省环境整治考核 南安连续两年位列全省第一
- 2012-12-14好班子好项目好环境 南安溪洲村三好工程促发展
- 2012-12-14致力科学发展建设南安 访南安市委书记黄南康
- 2012-12-12南安流动党员 “全覆盖”教育管理成效显著
- 2012-12-11南安“美丽乡村”建设挖潜提升 一村特色又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