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选哪里? 泉州高校学生仅一成选择本地就业
●生活:厦门最宜居
理由:厦门,经济特区,美丽鹭岛,宜安居乐业。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在泉州,你在厦门。
周五下午,29岁的业务经理林文斌要从泉州洛江坐公交车到动车站,回厦门;周日下午,他要从厦门前埔坐BRT到火车站,回泉州。
在厦门读书,毕业后,林文斌考入厦门一家国企,女朋友则考上厦门公务员。按理说,在美丽鹭岛工作、生活,不久后就可以结婚了。没想到,才上岗三个月,林文斌就被调到泉州,尽管心里不愿意,却不敢反抗,“毕竟是新人,刚入职就闹意见,影响不好,等等再看能不能调动吧。”
这一耗就是一整年。在泉州,林文斌也没啥朋友,也不喜欢去喝酒唱K。每周来回跑,自己劳累,女友抱怨。有次周末,工作有事要临时处理,却远在厦门,鞭长莫及,被领导委婉地说了一下。有次,女友生病,人在泉州,也无法照顾。日子一长,和女友也有了些口角。
林文斌左思右想,考虑再三,心一狠,把工作辞了,回厦门。“回厦门,才有生活;在泉州,只有工作。”
异代大学生就业地域观
60后到90后 就业从梦想跨入现实
上世纪80年代是一个单纯且怀揣梦想的时代,大学生们读着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诗句,心灵便能感受到温暖和抚慰,而“理想”一词,在他们的字典里闪闪发光。他们被崇高的使命感激励着,踌躇满志,渴望建功立业。
就业上,国家“包养”的体制让他们终身有靠,从而不用太多考虑就业问题。至于工作地点,自然也不是他们能够自由选择的,分到哪里就是哪里。据了解,一般都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上世纪90年代可以说是个过渡的年代,统分和并轨收费并存,又恰逢中国经济的腾飞,这个年代的大学生既没有统分制下的拘束,也没有市场化后的就业重压,尽管不再是昔日无上光荣的“天之骄子”,但也没沦落到今朝“落地的凤凰不如鸡”。他们在尽享择业自由的同时,也第一次有了“乱花渐迷游人眼”般的欢乐烦恼。
那时候,大城市没那么难进,竞争也没那么激烈,关键是你想不想去,你希望按部就班还是想要更大的挑战。
新世纪以来,“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经常被人提及。当“经济危机”、“大学生”、“找工作”这三个关键词在2009年的春天碰撞在一起,面对一职难求,不少大学生打“飞的”到处求职。在本报举办的几届大中专毕业生招聘会上,就有全国各地的毕业生前来觅工。先就业后择业,二三线城市,甚至偏远地区,他们似乎都可以接受。
近两年来,随着90后大学生出现,他们的个性也更加明显。越来越多的毕业生不想出省,能去厦门最好,环境、高薪成为他们的首选。更甚者,在家门口就业,有亲戚朋友帮衬,顺着他们铺的路走下去,肯定错不了。
- 2012-11-24泉州旅游送岗位进校园 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机会
- 2012-11-20太“贵”了? 泉州大学生月薪期望值两年翻倍
- 2012-11-13就业时扶一把就业后多关心 泉州放飞劳动者梦想
- 2012-11-06泉州大学生办“网上杂货铺” 专为“懒人”服务
- 2012-11-06泉州300份调查问卷 5成大学生希望月薪4000以上
- 2012-10-24促进员工稳定就业 泉州各类企业有望获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