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歌诀处处体现生活气息 闽南文化的“活化石”
目前,泉州在歌诀传承与发展方面做了较多的工作,举办歌诀说唱比赛就是其中之一。图为在比赛中,海峡两岸的孩童用童谣对话。
“天乌乌,卜落雨,海龙王,卜娶某……”“打铁哥,引铜锣,铜三哥,四婶婆……”这些曾经伴随着闽南一代人成长的童谣,而今正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
为挽救濒临消亡的民间文学瑰宝。近日,一场汇集了各方力量的“泉州歌诀传承经验交流会”在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举行,引发各界人士的热情参与。为了积极推动泉州歌诀传承与保护工作的开展,与会人员纷纷献言献策,分享经验,交流方法。他们表示,希望用充满人文气息和生活观念的闽南童谣,记录闽南的人文历史。
□早报记者 朱淇齐 文/翻拍
泉州歌诀
加强闽南语教育最好的素材
众所周知,泉州歌诀(也成称闽南童谣)是传承闽南文化最基本的途径之一。它妙趣横生、短小精练、易学易记、朗朗上口,以其明快的节奏、悦耳的音韵代代口头相传、延留至今。
“现在的孩子个个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可就是说不了闽南话,听不懂爷爷奶奶的‘方言’,唱不了‘天黑黑,要下雨’的童谣。”民革泉州市鲤城工委教育支部主委林春明对闽南文化目前的流失现状深表遗憾,他认为,拯救闽南文化应当加强闽南语教育,而泉州歌诀就是最好的教材。
泉州歌诀市级传承人、年过八旬的傅孙义老先生一生“痴迷”于闽南童谣的研究。他曾根据自己儿时的生活体验,将熟知的200多篇民间故事,1000多条泉州五色话,100多首童谣整编成文字形式保存,并将这些民间文学知识结合在日常的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些年,他又在原有的整理和创作基础上,进行系统归类和统计,计划明年出版一本《泉州歌诀(童谣)1000首》,目的就是把泉州歌诀最精髓部分保留下来。
傅孙义表示,这些闽南童谣是劳动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和具体生活环境中创作的,反映了孩子们对自然现象的理解,社会环境的感受,美好生活的追求,童心童趣的表达等等。当然,这些童谣还为文化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文艺学、语言学、民族音乐学等学科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资料,也为各类文艺创作提供了极为丰富可借鉴的素材,为艺术家们提供了创作源泉和精神宝藏。
- 2011-12-31“闽南童谣”源于唐代 沉淀旧时光里的回忆在复兴
- 2011-12-28泉州一男子手绘闽南童谣《天乌乌》 被搬上台历
- 2011-12-10名小吃串成童谣大家唱 幼儿园将传承推广闽南语
- 2011-12-09泉州童谣的绮丽新旅程 古老民间文学散发青春活力
- 2011-12-02泉州设计师有创意 闽南童谣《天乌乌》登上台历
- 2011-10-28闽南文化生根校园 南音北管与学校"零距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