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江新庵岭路运用多种技术 探索沥青“长寿”之道
加铺吸热好、噪音低、平稳度佳的沥青路面将是今后对水泥路面改造和提高行车舒适度的有效措施。但因旧板接缝反射、沥青材料易热胀冷缩,道路新加铺的沥青面层容易出现早期病害。为克服这一不足,我市近日选择县道304线洛江马甲镇新庵岭路段为试验段,运用多种创新技术,期待从中找到延长沥青路面寿命的成熟措施。
“县道304线洛江马甲镇新庵岭段长3.9公里,车流量在全市公路干线中算中等,以它为试验段具备一定的典型性。”在施工现场,市公路局柯总工程师这样告诉记者。工程人员有的在对水泥路面不规则钻洞,有的用一根细长的塑胶管往钻好的洞里注入乳白色聚合物。这个场景,在全省水泥道路加铺沥青面层的施工中并不多见,是这一试验段的创新之一。据介绍,聚合物经注入后,会迅速发泡、膨胀,将水泥面板层里的隙缝充实并形成强度,改变了以前水泥面板逐一击碎以稳定路基或置换板的传统做法。记者看到,现场水泥面板的横、纵缝均填涂黑油,覆盖着一张编织袋花纹的薄膜,原来这黑油和薄膜都是新型材料,分别叫二阶反应黏结材料和玻纤格珊,用新材料处理水泥板接缝,待今后沥青面层铺就后,可有效地隔阻水分入侵路基,提高接缝的传荷能力,使路面不易开裂和损坏。
记者看到,此试验段两个方向的车道中间隔着一个小洼地,线路走向各自独立。其中,从泉州往马甲的车道较平坦,采用“白加黑”的方法,在采用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基础上,只加铺18厘米厚的沥青面层。从马甲往泉州的车道因纵坡大弯道多,原水泥板病害严重,便采用“白改黑”的方法,即将水泥面板击碎压实,加铺三层、厚度42厘米的沥青路面。在“白改黑”工序中,公路施工人员还将采用微黏结级配碎石的新工艺,使沥青结构层更稳定、寿命更长。
更特别的是,试验段施工过程中会埋设温度传感器、光栅应变传感器等50多个现代化监测技术的设备,建成后将成为名副其实的智能化道路。它会持续向工程人员提供动态数据,进而为今后公路水泥路面大规模升级成沥青路面提供参考。
□本报记者 陈淑华 通讯员 郭晓萍
- 2012-09-1830分钟一次补路十多平方米 泉州首台修补车开工
- 2012-09-05晋光路开始沥青化半封闭施工一个月 请绕道行驶
- 2012-08-14北山路分时分段加盖沥青 上清源山尽量走齐云路
- 2012-08-13泉州东海大街开始铺设沥青 预计年底整体通车
- 2012-08-08神秘"天书"爬上涂门街 部门:或因市民烧纸钱造成
- 2012-07-26惠安一沥青小作坊飘恶臭 村民怒贴“警告”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