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安海安平桥860年白塔 见证千年古镇沧桑
东南网-石狮日报9月15日讯(记者 林梅影 通讯员 苏奕凡)“白塔凌空,长虹跨海”。晋江安海镇的安平桥以“天下无桥长此桥”广为人知,但提起安平桥,就不得不提起安平桥的桥头堡——白塔。
安海镇区原有东西二塔,但东塔在康熙三十四年乙亥(1695)四月二十日的大雨中尽毁,而西塔矗立至今已有860年,见证了安海的历史变迁。据史料介绍,安海西塔建于南宋绍兴二十二年壬申(1152),系安平桥建成之年,乡人以造桥余资建造。由于通体为灰白色,当地人称之为“白塔”。白塔呈六角形,通高22米,为砖石仿木空心楼阁式结构。塔身共有五层,每层均有六个塔檐,除最高层有六个拱门外,其余四层只有对着安平桥的西面筑一拱门,余下五面只筑拱形龛。塔顶有一巨形葫芦,直指天空。而塔座的六角形基座均在拐角处设有一尊石浮雕力士承托,力士造型各异,赤足袒胸,反剪着双手跪着,头部顶住半圆柱,表情相当生动。
“以前白塔是安海最高的建筑,登上去后可以看到安平桥,景色非常开阔壮丽。”住在白塔附近的苏老先生告诉记者,过去白塔有“点灯”的习俗,每到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白塔都会张灯结彩,布置得灯火辉煌。“当时的年轻人常常会相约到白塔游玩,登高望远。”
随后,记者查阅《安海志》得知,白塔曾名“瑞光塔”,在建造初期是用来藏放舍利子的佛塔,但到了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柱国太傅礼部尚书黄汝良倡议修塔,并将瑞光塔更名为“文明塔”。此后,白塔带动了安海的文化兴旺,在明代时安海登进士者有21人,登乡榜者71人,而明嘉靖庚寅(1530)至清道光十年庚寅(1830)年间,有14名科举及第者登上了白塔,点亮了四周的大红灯笼,这逐渐促成了“白塔点灯,金榜题名”的佳话。
白塔西接安平古桥,东连三里长街,位于安海镇的繁华街区,不少安海人每天都会在白塔前经过,白塔也成为当地人最熟悉的地标。然而,由于年久失修,这历经800多年风风雨雨的白塔如今已呈现灰黄色,并发生了向南倾斜20多厘米的现象。为保护白搭和居民的安全,多年前有关部门在白塔周围建起围栏。进了“锁笼”的白塔逐渐荒废,周边环境也变得脏乱,而随着周围高楼的增多,白塔也渐渐不再显眼。“我们一直很关注白塔的保护事宜,很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对它进行修缮,让它恢复昔日的样貌。”苏老先生说,如今年轻一代许多人对白塔的历史都一无所知,他一直希望白塔在修缮后能够更好地将深厚的文化历史流传下去。
事实上,早在1961年,安平桥(包括白塔)就被确定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被确定为泉州十八景之一,2004年又被列入泉州市16个重点景区,作为全市旅游发展重点之一,但白塔的保护事宜却迟迟没有推进。然而近两年,随着安海旧城改建的有序进行,白塔的保护事宜也再次被提上议程。据了解,在不久的将来,白塔周围将建起大型的民俗文化广场,到时安海每年的特色民俗活动都将在该广场举行。
借助此次旧城改造,这矗立了860年的白塔或将焕发新机,再次成为安海重要的文化符号,继续见证这千年古镇的发展,庇佑这一方居民的平安。
- 2012-05-21安平桥生命中的四部曲 屡遭险境数次修复变公园
- 2012-03-06南安水头五里桥文化公园建设扫尾 踏青哪里去?
- 2011-09-13唱儿歌烧塔仔 闽南的节庆传统昨日重现安平桥
- 2011-09-12安平桥畔七百“壮士”博饼迎中秋 今晚“烧塔仔”
- 2011-08-19长桥为轴纵览“八景” 安平桥文化公园规划通过
- 2011-08-16千年古桥串起两个公园 安平桥畔将重现碧波荡漾
- 2011-08-05安平桥生态文化公园 年底或完成基本轮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