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当地废竹枝捆扎扫把,不少村民走上致富路。
核心提示
太阳当空照,火辣辣的。中午1点多,不少人正躲在空调房里休息,但永春县桂洋镇桂洋村58岁的林传义,正挥汗如雨地绑着竹扫把。
和他一样不辞辛劳捆扎竹扫把的,还有村里的200来户村民。大家靠着手中的竹扫把,“扫”出了一条致富路。
□本报记者 黄雅珊 林劲峰 文/图
一家带动一家 竹枝变废为宝
面积不大,20平方米左右,水泥地面上放着一堆堆竹枝叶,一捆捆已扎好的竹扫把摆满门口,这就是桂洋村家家户户的店面。下午1点半左右,一辆大卡车驶来,在每个店面前停下,门口的竹扫把被收购者一捆不落地带走。“一次大约能收走三四千把。”村民说,收购者有时是安溪人,有时是南安人或泉州市区人,他们不定期地来村里收购竹扫把,每次都能满载而归。“一个星期大概会有两辆大卡车来。”
“竹扫把供不应求,村民们加班加点做,收购者都还不觉得多。他们把这些竹扫把卖到全国各地去。”桂洋镇党委宣传委员郭丽龄笑着说,市区环卫工人手上的竹扫把说不定就出自桂洋村呢。
为何桂洋村会成为竹扫把村呢?原来,该村山地多,毛竹自然不少,毛竹被收获去卖后,山里就堆满了废弃的竹枝叶。有的村民觉得可惜,就收了一些回来,随后扎成竹扫把,在每月的赶圩日里挑去镇上卖。据说,一次也就做个十来把,虽然每次都能卖完,但也没人将这放心里去,“当时没人会稀罕这‘粗俗品’”。
直到20年前,有个安溪人看中了村民手中的竹扫把,要大批量地购买,这时竹枝叶才变废为宝。一家带动一家,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捆扎竹扫把去卖。据悉,村里的年轻人不适应一头扎进竹枝叶堆里的生活,多数选择外出打工。但中老年人不一样,他们喜欢这样的活,累是累点,但掌握好这门手艺,不仅生活变得充实,钱袋也慢慢鼓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