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个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作用凸显 鲤城转型升级加速
本报讯 近期,鲤城区与泉州师院正式签订校地合作协议,标志着鲤城区第15个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正式落地。这15家各具特色的产学研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是撬动鲤城区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支点。
该区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推动企业和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建立长期的技术战略联盟,组建产学研联合体,实现深度合作。依托这15个科技公共服务平台,鲤城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累计签订100多个科技合作开发项目,30多个重大项目实现技术转让并已转化为生产力,不论项目的对接数量还是科技含量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率都位居全省县(市、区)前列。
搭建合作平台 激活创新因子
一边是企业为技术难题无法破解而苦恼,另一边是科研院所为研究成果得不到应用而无奈。鲤城区通过加强产学研合作,设立产学研合作载体——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以前我们谈到北斗好像是远在‘天外’的高端技术,但通过政产学研合作,北斗技术已在我们身边实现了应用。现在泉州的水利部门可以通过北斗卫星监控泉州江河流域的水情变化,较以前的信息获取手段更加快速与稳定。”泰克通信公司总经理黄嘉鸿表示,今后几年,他们将继续与研究所合作,加大北斗系统在战略资源管理和重要民生工程方面应用终端的研究开发力度,拓展环境保护重点排污区域在线监控、旅游景区和重点林场森林防火监测、国土资源开发与地质灾害点防护监测、海洋渔业卫星通信指挥等社会领域的应用。
泰克通信有限公司就是从产学研合作中受益的企业之一。在鲤城区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共建的公共服务平台牵线搭桥下,泰克公司顺利与三十八所实现了项目对接,成功引进了北斗卫星相关应用技术,并将其应用于泉州水情的监测系统工程。
像这样的产学研合作案例在鲤城还有很多,特别是15个科技公共服务平台落户鲤城后,产学研合作更是呈现爆发式增长趋势。公共服务平台的建立,打通了产学研合作的“最后一公里”,让更多的高科技研究成果在鲤城实现产业化。
经过多年努力,鲤城区摸索出了一套以公共服务平台为载体,牵手全国创新“智脑”的产学研合作新模式。翻看该区已建的15个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名录,一批国内权威的高校、科研院所跃然纸上:电信科技第四研究所、国防科技大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航工业雷达与电子设备研究院……这一个个名称背后,代表着尖端的技术、权威的专家、业界的精英、高端的设备等。而今,这些与鲤城远隔千里的权威高校、科研院所,在一条条产学研合作的“红线”牵引下,成为鲤城企业的科技“姻亲”。
立足本土优势 挖掘创新资源
“用一根天线就能接收3种制式的信号,今后移动、电信、联通的信号传输只需一根天线就可搞定,而且其传输速度是普通天线的3倍以上。”泉州泽仕通公司技术人员对这款智能天线的研发 和生产信心十足。目前,这款智能天线正在泉州泽仕通公司与华侨大学工学院合作成立的研究院中“孕育”。
挖掘本土的创新资源,华侨大学工学院与鲤城区签订校地合作协议。一年以来,这个产学研合作平台屡结硕果,目前已有3家鲤城企业与华大工学院建立了合作关系,研发内容涉及天线、芯片、微波介质、电容等领域,且目前已有成果推向市场。华侨大学还计划为鲤城企业量身培养人才,将企业作为实训基地,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而鲤城区与泉州师院签订共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除了挖掘师院的技术资源外,人才的订单式培养将成为双方合作的重点。
围绕完善创新链条,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该区着力搭建科技创新载体,力促产学研合作,加速产业转型升级。这15个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正推动创新要素全面渗入鲤城的产业发展中去。一个新兴产业密集、高端人才汇聚、产学研通力合作的创新高地正在鲤城崛起,一个千年古城创新膻变的脉动正清晰可见。
(林朝阳)
- 2012-06-26延伸功能细化服务 新思路引领鲤城发展新跨越
- 2012-06-19延伸提升“168”机制 鲤城区社区党建展新颜
- 2012-06-12建设宜居城区 鲤城区大力提升文明城区创建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