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主管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民生> 城事要闻 > 正文

2012年“金秋助学”活动启动 资金使用网上公开

qz.fjsen.com 2012-07-04 07:07   来源:东南早报    我来说两句

早报讯 (记者陈祥木 通讯员庄海洪)昨日,由泉州市总工会、东南早报等单位联合主办的2012年“金秋助学”活动全面展开。据悉,今年的“金秋助学”活动,将扩大资助范围。凡是符合资助条件的贫困生,可向当地工会等部门提出救助申请,以圆自己的读书梦。

泉州市总工会、市关工委、东南早报等单位及社会团体共同开展的“金秋助学”活动自2000年开展以来,至今已走过12个年头。12年来,各联办单位积极拓展思路,创新形式,广大干部职工和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助学活动已成为泉州公益事业的一个品牌。

据统计,泉州市“金秋助学”活动办公室共筹集爱心助学资金2700多万元,资助逾1.2万名贫困生圆了求学梦。

助学活动方式多样

1、在今年的“金秋助学”活动中,主办单位将动员社会各界开展“树品牌献爱心”活动,有意参加助学活动的单位(企业)和个人可与助学活动办公室或新闻媒体取得联系,采取“义捐”、“义演”、“义卖”或“捐一日营业额”、“捐一日利润”、“拍卖一批商品”等形式,为助学活动作贡献;号召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工会会员为“献出一片爱心、成就一名学子、救助一个家庭”而捐献一日工资;倡导民营企业家、劳动模范及其他先进人物、爱国华侨、慈善家及热心慈善事业的社会各界人士慷慨解囊,积极捐款,努力把 “金秋助学”活动办成全社会的助学事业。

2、设立基金,动员企业家设立“金秋助学”专项助学款。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广泛吸收社会资源,积极动员民营企业家、大中型企业及机关事业单位开展爱心捐助,对一些愿意出资的企事业单位,可以用企业名称或个人冠名的形式建立助学基金,从而建立助学长效机制,稳定助学经费来源。凡助学金额达50万元以上者即可以单位或个人名义冠名“xxx助学基金”,由金秋助学办公室推荐品学兼优的特困生,经注资人同意后采取专款专用进行资助,努力建立“金秋助学”活动的长效机制。

活动中,“金秋助学”活动领导小组将继续为设立助学基金的单位和个人举行授牌仪式,对当年捐款(认助)5000元以上的单位和个人发给热心助学纪念牌并登报鸣谢,对捐款100元以上的个人颁发捐款证书。

资金使用网上公开

在今年的“金秋助学”活动中,所筹集的资金集中由市助学活动办公室统一安排,在市总工会“送温暖工程”基金中设立专户,专款专用,不得挪为它用。市“金秋助学”办公室将及时把捐资助学情况通过市总工会网站向社会公开,并在助学活动结束后,向社会公布助学资金的筹集和支出情况,公示资助的对象,增强助学情况的透明度,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

市“金秋助学”活动办公室热线电话:22199862,22170110,22199360(传真);东南早报热线:96339;捐资户名:泉州市总工会,账号:35001652490050008364,开户行:泉州市建行;市总工会网址:www.qzszgh.org.cn。

捐款单位和个人在捐款(汇款)时,要填写单位名称、姓名和联系电话。

■助学对象

国家助学体系暂时没有覆盖到,或者已经覆盖到但仍需进一步救助的在档困难职工在学子女,以及就业困难的困难职工家庭高校毕业生。具体资助对象包括:低保职工家庭中经过政府救助后生活仍然困难的职工子女;家庭人均收入略高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当地低保线上浮50%)的低保边缘家庭的职工子女;家庭成员患重病、大病或严重残疾等特殊情况而导致生活困难的职工子女;遭受重大自然灾害的困难职工家庭子女;“农民工”要求以工资为主要收入、并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

■资助标准

对符合资助条件、当年录取为本二以上(不包括全公费类、私立院校或专业)的贫困生每人资助3000元;非应届的资助2000元;大专、中专、职校(高中)资助1000元;高中以下的资助500元;结对资助的一般每年不低于5000元。报送省总工会助学的困难职工(农民工)家庭的大学生,要求是2012年应届高考录取的本二以上院校学生。

■申请程序

“金秋助学”主要采取属地助学的方式,原则上由学生所在县(市、区)工会牵头负责帮助,不再报送市总申请(往届已结对子的继续给予资助)。

符合条件的对象应填写《2012年困难职工子女助学申请表》,附相关证明材料(困难证明、大学录取通知和身份证等),经父母一方单位或户口所在地社区(村)工会审核盖章。已改制的国有、集体企业职工还要附上有关身份证明(如下岗证、解除劳动关系协议书);非公企业的员工(含农民工家庭子女)还要附上工会会员证和劳动合同复印件,到所在地县(市、区)金秋助学办公室(设在县级工会)申请。市领导和党政机关单位挂扶户的特困生由挂扶单位负责资助。

责任编辑:陈小妮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点击排行
关于东南网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网·律师严正声明 - 友情链接 - 网上订报 - 给我留言 - 投稿邮箱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8-2010 fjnet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东南网授权法律顾问 北京市中银律师事务所福州分所 许水清 律师 电话:13809520738
本站职业道德监督电话:0591-87079320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电话:010-88650507(白天),010-68022771(夜间)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 许可证号:1310572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主办:福建日报报业集团 未经许可不得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