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南逃的人与一条东去的江 穿越1700年前晋江
□延伸
南迁汉人“反客为主”
西晋末年,北方士族为避战乱,纷纷南迁,部分在晋江两岸定居,劳动生息。晋江之名,即始于此。
据清道光《晋江县志》记载,晋江的名字是“以晋南渡时,衣冠避此者多沿江而居,故名”。1996年以来,在晋江池店一带发现了20多座南朝、隋唐墓葬,清理出土了数百件陶、瓷、铜、铁、玉石等不同质地的器物,证实了“晋人南渡,沿江而居”的说法。
时至今日,晋江一些族谱还留有这样的记录。《晋江张姓源流》载:“儒林张姓,东晋末年,有琅琊郎中令曰祎者,刘裕篡晋,废帝为零陵王,以毒酒一瓮,使祎杀之,祎受自仰而卒,裕竟弑帝。既而悉迁泉南,沿江以居。而祎公一派遂迁于晋江,即古陵之张林。”《晋江黄氏源流》云:“西晋后期,惠帝昏庸,八王之乱后,又五胡四起,中州板荡。时八十九世黄知运,任永嘉(今浙江温州)守,有子黄彦丰,任晋安(今福建大部分地区)郡守,为避乱遂于怀帝永嘉二年(308),举家入闽,即史志上所称的衣冠八姓入闽之一。”
南迁中原汉人与当地土著杂居,有“客户”和“主户”之分,南迁中原汉人有着“客家人”之称。尽管晋江大多族姓也来自中原,但他们不称“客家”,这是为何?“南迁中原汉人在晋江两岸发展水利,开垦荒地,捕鱼晒盐,烧制瓷砖,社会经济日渐繁荣。”晋江文史专家粘良图解释说,因为当时晋江偏僻落后,土著人口稀少,南迁汉人聚居颇众,人口繁衍迅速,文化等方面占优势。原来晋江的一些土著或同化于汉人,或驾舟出海、迁徙他方,而南迁汉人“反客为主”,成为开发晋江的主体。
西晋 晋江北岸有了集市
粘良图说,早在晋太康中(280~290年),晋江北岸就建有道教的白云庙,周围形成集市。因靠近得天独厚的海港,南来北往的船只每到此停泊,梁普通年间(520~526年),印度僧人拘那罗陀就航海到晋安港(泉州港),往九日山翻译佛经,后来又由此乘船回国。隋炀帝时,屡次遣使交通海外,遣将沿海击流球,据《安海志》云“亦曾两度碇泊港内东石澳,并募船舟代引航,出围头,渡海峡以达澎台”。
- 2012-06-17毕淑敏登晋江大讲堂谈幸福 没有文化幸福无从谈起
- 2012-06-17龙厦铁路每天经停晋江两趟 龙岩至晋江80分钟
- 2012-06-16晋江中小企业融资对接会 银企合作签订7.03亿元
- 2012-06-16晋江召开"四项督导"反馈会 "教育强市"将实现
- 2012-06-16晋江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基地本月下旬将揭牌开放
- 2012-06-15晋江永福里社区启动户口迁入工作 常住5000余人
- 2012-06-15晋江最后33个村年内可通自来水 7年共投资近9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