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南逃的人与一条东去的江 穿越1700年前晋江
一个山民的复仇之路
箭矢的飕飕声顿时惊醒了清晨的建安郡,一片片喊杀声和惨叫声顿时响彻了山城的上空。身穿粗布衣的起义军,个个手执毛竹制成的长筅和四面带刺的竹刺笼。他们扼守南北城门,用竹刺笼把官军前进、后退的道路完全截断,廊道两侧则是长筅齐出,穿透了一排排惊慌失措的官军身体,几十个官军应声倒地。其余的士兵也都跪在地上瑟瑟发抖,无人再敢轻举妄动。在凌乱散落一地的断肢残骸中,人群中有人认出了建安郡太守傅湛的尸体,拖起这具冰冷的身躯,众人消失在丛林深处。
这是小武从祖父那里听来的一个故事,祖父是这起发生在晋太元四年(379年)闽人反抗东晋王朝起义的亲历者。这起刺杀风波消息传到东晋国都后,朝野震惊,后来浓缩成了《晋书·孝武帝》上的一段文字:“晋太元四年(379年)……九月,盗杀建安太守傅湛。”
生活在灵源山下的小武,是土生土长的山民。与迁居此地的汉人待久了,他也跟着说中原话,也写方块的汉字。尽管如此,他总觉得族人与朝廷之间有一种与生俱来的隔阂,就像是横在心上的一块巨石,沉闷而痛楚。小时候,小武常听祖父亲口讲述村中的一些秘事。祖父告诉他,在一个世纪前的东吴时期,“孙权”绝对是一个敏感词,这个中国兵法家孙武之裔孙,五次用兵闽地,每次都是冲他们而来。原来孙权一直想要把闽地的山民收编到自己的军队中去,然后将他们带到江南作战。可是这里的山民,偏偏不买账,如此一来,战争一触即发。
任凭时光流逝,终究无法消弭山民与朝廷之间的纠葛。恰恰相反,历史积淀下的仇恨,让这隔阂渐深。与祖辈一样,小武身上流着愤怒的血液,他不理解朝廷为何把他们列入最低等级,为什么他们总是遭受江南大族的白眼。
苦等了十几年,一个复仇的机会摆在眼前,小武要在这个中国历史上最混乱、最动荡的时代里寻找真理。公元424年的一个冬日,小武与建安郡的100多名山民,一起闯进郡治,攻下了郡城。小武参加起义的事迹很快在村里传播开来,他成了小村子的英雄。当外人问起自己的“当年勇”,小武总是摆摆手不愿意说,可架不住人们天天软磨硬泡。这时他才会像祖父一样,跟孩子们讲述当年的义举。当有人满腹狐疑地问他:区区百余人也可攻下一座城?小武会一五一十地告诉他:那里的城市小,百姓也不多,当时连外地人也潜入建安,参加起义。这时有人将了小武一军:“晋江流域住了多少人?”小武也说不上来,但是有人告诉他,西晋于太康三年(282年),朝廷对闽地进行了人口普查,晋安郡和建安郡共有15县、8600户,而地处15县之一的同安县,晋江流域不足300户。
小武不相信官府的这个数据。他知道:这个数字是当时朝廷有案可稽的编户齐民,除此之外,还有相当部分的山民住在边远地区,是朝廷无法统计的。小武说的没错,西晋末年以来,的确有大批北方流民南下,不少定居在晋江两岸,繁衍生息,他们好多是黑户口。
又过了十几年,小武变成了老武。每当夕阳西斜的时候,白发苍苍的老武,坐在门前的松柏树下,内心总是无限遐想。他在想:什么时候,他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什么时候,他们不再遭受白眼;什么时候,他们这里有个像建安郡一样热闹的城。
(本版场面和人物系根据相关史料虚构)
- 2012-06-17毕淑敏登晋江大讲堂谈幸福 没有文化幸福无从谈起
- 2012-06-17龙厦铁路每天经停晋江两趟 龙岩至晋江80分钟
- 2012-06-16晋江中小企业融资对接会 银企合作签订7.03亿元
- 2012-06-16晋江召开"四项督导"反馈会 "教育强市"将实现
- 2012-06-16晋江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基地本月下旬将揭牌开放
- 2012-06-15晋江永福里社区启动户口迁入工作 常住5000余人
- 2012-06-15晋江最后33个村年内可通自来水 7年共投资近9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