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合力建起大厝 泉州"十佳"古民居蓬莱白头格
本报讯 (记者罗剑生)安溪县散落着许多古民居,它们独具闽南特色,富有文化内涵,而且烙着明显的时代印记,其中蓬莱的白头格古民居群颇具代表性。
蓬莱白头格是侨建古民居,位于蓬莱镇上智村,现存较完整的建筑有7座,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2006年被评为“泉州市十佳古民居”。
兄弟合力建大厝
“白头格古民居群呈U型分布,以新安宅为中心,向山谷两边修建,分别有和安楼、德安楼、娱山楼、玉安宅、联安楼、泰安楼、美安宅等。”家住上智村的胡火锻介绍,民居群建设之初有12座,每座房子风格迥异,看似分散,却是相互呼应的。
记者看到,整个建筑群坐落于马蹄形的山谷中,建筑形式别具一格,位于山顶深山老林中的修建地点,是闽南建筑少有的;从保留较好的“联安楼”可看出,整座建筑体现了闽南建筑以土、木、石为主的特色,保留有浓厚的闽南特色;几座建筑都是同族人聚居,更体现闽南人齐心协力的精神。
“每座古民居都有自来水,每座楼屋前都挂有气灯,还设有碾米房、食堂、书斋以及电影机、缝纫机等超时代的配备,”胡氏后裔、上智小学教师胡梓生介绍道。
据胡氏族谱记载,1906年,菲律宾华侨胡典成与兄弟一起建造了这些房子。当初建造房屋时,从江西请来的风水先生在胡家住了8年。最先建的是“新安宅”,“泰安楼”建得最晚,12栋房子陆续在30年间建成。建房的工匠大都是外地请来的,抬石、挖土的杂工则多是本村人。
家族人“钟鸣鼎食”
“咚咚!咚咚!”饭菜做好后,厨师敲响大钟。钟声传到每座宅院,妇女们放下手中的针线活,盖泰安楼的工匠们放下手中的斧头、刨子,帮工放下扁担、锄头,一起走向娱山楼前的厨房……
住在白头格的胡氏家族,不但统一建造房子,而且盖有“饭间”,实行敲钟吃大锅饭的办法;设有书房,专供后辈们攻读诗书,甚至族人婚娶也统一支付,设有账房统一管理,而所需资金都来源于胡典成在菲律宾经商所得。他们在同一口锅里吃饭,即使家族人最多时达到100多人也没有分家。这种“钟鸣鼎食”的场面,持续到抗日战争时期。
据说,在建房子的30年间,白头格成了上智村农民最可靠的“饭碗”。甚至有个别懒汉,三顿饭都到白头格去吃,跑回家睡觉后晚上又来领工钱。胡火锻介绍说,因为出身贫苦,白头格人家秉承了赈灾救难传统。灾荒年间,他们总要在路旁树下排上几桶饭菜,让饥荒的村民填饱肚子。他们一天供应两顿,第三餐便得靠村民自己去挣了。这种情形持续了几十年,拯救无数过路灾民和本村村民的生命。
白手起家留传奇
如今,白头格胡氏家族大多数后人生活在外地,只有不到10%的后裔还住在和安楼和联安楼,其余的在县城、厦门甚至海外工作生活。
胡氏后裔、安溪县老年大学常务副校长胡长炬介绍,他们家族先是白手起家的华侨,后来又成为诗礼传承的书香门第。他们经济好了不仅惠及乡民,而且重视教育,办起专门念书的书房,取名“梅村书屋”。史上胡诸清、胡诸龙兄弟同时中举,成为美谈。
据胡氏族谱记载,族人胡诸清在辛亥革命前,曾在国外支持孙中山革命。清政府被推翻后,胡诸清被任命为国民党政府安溪第一任县长。
- 2012-05-26古厝又被盗20多块木雕 承重柱也被盗古厝成危房
- 2012-05-23石狮66岁侨宅“景胜别墅”申请“省级保护”
- 2012-05-21泉州名人故居保护喜忧参半 意识不足年久失修
- 2012-05-1720年来采蜜忙施琅故居成养蜂场 故居保护引关注
- 2012-05-13石狮吴氏祖厝翻新建成文化景观 拥有300年历史
- 2012-05-12南安闽南古大厝 中宪第将申报国家重点涉台文物